07版:激情跨越6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蜕变,海口现代农业之路
 

返回海口晚报网

2009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蜕变,海口现代农业之路

  每一组引以为傲的数字背后都有艰辛的探索、实践和创新,而每一次探索、实践和创新,都会积累发展的经验,带来前进的机遇。海口农业历经探索、实践与创新的反复,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其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之路,并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

  □本报记者 李少荣 实习生 梁经宝

  畜牧业:

  朝气蓬勃谋头筹

  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海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为:产值达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并把现代生态农业列为民生工程。

  全市年净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达200多万吨,农民利用沼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办生态农业生产基地8万多亩,实现了沼肥入田,为海口推进无公害、绿色以及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市已登记注册成立养殖业专业合作社165个,其中畜牧年养殖量达1000头以上的有13个,禽类年养殖量达10000只以上的有7个;养殖小区配套资金464.31万元,带动合作社投入资金1663万元。合作社带动社员发展养殖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海口群绿种养专业合作社2008年实现总利润77万元,社员年均收入4.8万元。

  旅游观光:

  深挖农业潜价值

  “利用海滨、阳光、沙滩、绿地的优势,加速美兰环东寨港片区乡村主题公园建设,使之形成亮丽的乡村旅游风景区。”市农业局局长甘运明表示,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海口都市农业的发展平台,海口挖掘、开发农业旅游观光产业的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且思路清晰。

  秀英区以南海大道和海榆中线为横纵轴线,以绿色长廊至火山口一带为中心,从城区到基地30分钟车程以内,逐渐发展起科技观光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生态旅游型、垂钓餐饮型观光农业园。其中以南海大道为横轴线,建成了以休闲、田园超市、教育为主的海口绿枫农业休闲观光园;以科研、生产、示范、观光为主的海南绿晨香蕉研究所永庄基地;以科研、生产、培训、观光为主的海南亚蔬高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富教基地;以田园超市为主的海口绿果农业采摘园;以休闲为主的海口市绿丰实业有限公司文章村基地;以海榆中线为纵轴线,主要分布于永兴镇海榆西线两侧的羊山地区特有的火山岩地建起家庭果园,1300多个家庭果园种植荔枝、黄皮、菠萝蜜等热带水果。

  农民再教育:

  催热打工经济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必须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工人为支撑;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具备一技之长,才能在劳动力转移中具备竞争力,这就要求必须对农民进行技术及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准产业工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农民转产转岗就业前的技能培训为重点,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有序向二、三产业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开展了电工、电焊、厨师、农机驾驶与维修、摩托车修理、家畜饲养工、沼气服务技工、餐饮服务员等项目的阳光工程培训。几年来,共投入培训资金913.4万元,共培训农民65532人,转移就业53096人,培训农民外出务工收入9.5亿元,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村新的产业亮点。

  近年,围绕海口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对农民进行“实际、实用、实效”的技能培训,不断优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2004年以来,海口市农业局共组织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培训118102人。在按照规定的学时和课时进行培训后,经有关部门严格的考试考核,98%的学员成绩合格,领取结业证书或相关资格证,成为一名产业化工人。

  专业合作社:

  农民抱团闯市场

  让处于产业末端的农民与大市场实现对接,就要在提升农民产业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联合生产、销售与管理,这就是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抱起团来闯市场。这也是农村商品生产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必将成为连着农户和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和桥梁。

  据统计,2006-2007年,市财政拨付5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2008年,市财政划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小区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示范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各家各户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组织,实行统一生产销售,扩大了生产规模,解决了我市小田洋组织大生产的困难,使千家万户的小地块按规模化的形式组织生产。初步统计,海口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发展果、菜、热带作物等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基地有11个,畜牧年存栏量达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20个,禽类养殖量达10000只以上的饲养场有7个。

  农产品安全监管:护航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以质量安全建设为根基,海口现代农业走的是外向型的发展道路,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全局。

  多年来,海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直未曾停步,尤其是近年,海口加大对瓜果菜等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投入,已建成覆盖全市的蔬菜农药残留监测体系。

  海口市蔬菜产业自建国以来,特别是建省办大特区的20年来发展迅猛:1988年海南建省之初,海口市仅有蔬菜播种面积6.75万亩,产量5.24万吨,所产蔬菜尚不够当时仅有58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之用。

  建省办大特区以来的短短20年,海口的“菜篮子”、“果盆子”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全市蔬菜年种植36万亩以上,其中冬种瓜菜15万亩,1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98个。年瓜菜总产量达到45万吨,其中冬季瓜菜的产量达到30万吨。冬季瓜菜的出岛出口外销比例达90%以上,一些优质瓜果菜成功地打入了国际市场。一个以龙头加工企业、运销户带动,生产、加工、运销、品牌、认证、检测、管理相连接的果蔬产业化体系已在海口初步形成。

  据长期监测数据显示,全市的蔬菜合格率已由2002年监管之初的60%左右升至目前的95%左右,本市生产基地的蔬菜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

  农产品加工:

  提升含金量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产业,把其放在农业的首位。海口走现代都市农业的路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势在必行。

  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50万元规模以上)有494家,从业人员28125人,销售收入54.4亿元,总产值58.4亿元,增加值14.6亿元,利税4.74亿元。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10家。1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7亿元,直接带动农户29057户、吸纳农村劳动力74666人。2008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9.48%。

  农机补贴:

  加速机械化

  生产效率低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克服这一制约海口农业发展的因素,从2006年开始,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农机补贴扶持力度,以期通过补贴推进海口农机的普及率,提高农机化水平。

  据统计,2006年农机补贴119万元。享受补贴农民81名,农机户自筹资金476万元。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0万元。全市有262户农机户享受到购机补贴优惠政策,农机户自筹资金6321660元。

  2008年省农业厅安排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00万元。

  截至2009年7月20日,省农业厅安排购机补贴资金1100万元。617名农户享受到购机补贴优惠政策。

  随着我市购机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户、企业以及合作社组织等购买农机的积极性空前增长,目前,全市农机保有量达到6000多台,且每年均以15%的速度递增。2008年,农业机耕水平达68%以上,机收水平达到65%,同比分别增长25%和43%。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市民之声/社区鲜闻
   05版:社会新闻
   06版:国内新闻
   07版:激情跨越60年
   08版:激情跨越60年
   09版:今日热读
   10版:海南地产
   11版:海南地产
   12版:经济新闻
   13版:国际新闻
   14版:文娱新闻
   15版:家居饰界
   16版:体育新闻
蜕变,海口现代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