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副刊·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枯朽草木亦可雕
邵逸夫传记
未经授权满天飞
全国美术馆
首次“摸家底”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4年1月2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枯朽草木亦可雕
  工美大师林学善向记者介绍古沉木雕作品《禅》。
  坡垒木雕作品《达摩》

  ———专访亚太工美大师林学善

  2013年底举行的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海南拍卖会上,亚太工美大师林学善的古沉木雕《禅》,上了拍卖画册封面,并作为第一号作品成功参拍。这位中国艺术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木雕界声名远扬的“达摩善”,在近古稀之年时偏爱朽木作雕材,创造新的艺术奇迹。他的创作之路如何走,灵感怎样来?海口晚报记者近日对旅居海南的他进行了专访。

  在

  人物简介

  林学善,1945年生于福建神州市。福建省“非遗”福州象园木雕工艺传承人。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

  擅长黄杨木雕、象牙雕刻、根雕等,作品多次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希望杯奖、全国雕刻艺术珍品奖。

  代表作品有《采茶扑蝶》、《一衣带水》、《煤矿女工》、《李逵探母》、《丝绸之路》、《陈毅同志像》等。

  ■ 本报记者 彭桐 文/图

  朽木并非不可雕

  一块如闹钟而立的整木,利用其自然肌理随形挖出一尊山洞面壁的达摩。似在悟道的达摩闭目静思,眉毛、胡须卷曲如真,整个形象栩栩如生。这件在拍卖预展和拍卖现场均吸引眼球的坡垒木雕《达摩》,出自亚太工美大师林学善之手,达摩系列是其代表作品。

  另一尊达摩随意坐在一根枯朽状的古沉木上,题名为《禅》。这块材料几乎没改动过,只是把创作的达摩恰到好处地放上去,是按材料自身造型进行艺术创作,同样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过多年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各种艺术的养分,林学善的根雕作品融入了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绘画手法。他强调说,他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多数人不愿关注的枯朽草木中也有灵感飞出,他认定朽木亦可雕并已经大胆实践,“各种材料均可应用,捡来的东西一样能雕出精彩,利用草木的古朴自然创作,这是一个方向,也是我本身的一个坚持!”

  古稀之年求三变

  “不似欺人,太似俗人”,师法自然,就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林学善认为,搞艺术创作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他说,海南大多数木雕艺术家偏重材质欠缺创意,对于观赏者来说看的不是材料,而是艺术的含金量,应将材料的稀有性和艺术手法之美融合,做到人才和木材“两才”兼顾,打造出的东西才更有价值。

  为倡导新风尚,今年69岁的林学善,一改往年在海南寻求黄花梨、沉香、砗磲、椰子壳、贝壳等珍贵优质的原材料做雕刻,转向在海边山野捡拾不起眼的种种“朽木”,这是他近古稀之年求“三变”之一,即“变材料”。另“两变”分别是“变题材”、“变风格”,题材选择上是更热衷于雕刻佛教人物,艺术表现手法和个人风格上则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奋力迈进。

  林学善现在更多的是体验生活,他走南闯北,在天地和大自然中探求创作灵感,“在60岁那年,我认为自己才刚刚起步,开始焕发艺术创作生命力。”

  旅居海南有三缘

  作为旅居海南的艺术家,林学善称他是“新海南人”,是被情缘、艺缘、佛缘等“三缘”带到海南来的。首先是被这片热土的淳朴而浓厚的人情感染;其次面朝大海艺术创作时找到了感觉;第三是观摩了敦煌莫高窟,来海南呼吸新鲜空气描绘心中的佛文化图腾时,内心别样悸动。

  每逢周日来海口,林学善必去东西湖的花鸟古玩市场用相机拍照“淘宝”,并结识各类新老艺术家喝茶谈艺,这是钟情海南的生活方式,也是学艺的好习惯。对于海南雕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社会要培养雕刻艺术家队伍,得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个性走自己的路,“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他说海南应利用丰富的材料资源,多开发旅游纪念品,“不妨让特色纪念品走进骑楼街区,打造国际艺术品走廊,让众多工美艺术品随游客走向世界各地宣传海南文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时 评
   05版:都 市·现场
   06版:民 生·互动
   07版:国内新闻·热点
   08版:美食煮意
   09版:今日热读
   10版:经 济·动态
   11版:国际新闻·综合
   12版:体育新闻·热点
   13版:文娱新闻·综合
   14版:副刊·文化
   15版:汽车周刊·资讯
   16版:4G视窗
枯朽草木亦可雕
邵逸夫传记
未经授权满天飞
全国美术馆
首次“摸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