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广告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瑰宝
开学啥都挺好,就是路有点堵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4年9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瑰宝

  传统节日是我们祖先历史性的创造,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发展,传统节日可谓中华文化几千年文明的缩影,闪耀着中华儿女思想和智慧的光辉。

  A

  节日在文化中浸润,文化在节日中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刻画、浸染,其形式多样,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春节、元旦、中秋、端午、重阳、七夕等节日。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不断传承的重要财富。然而,在当下信息更新迅速,不断求新求变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对现代生活的理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活方式、文化消费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对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是知之不多。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我们知道了外国的愚人节、圣诞节,知晓了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当我们记住了外国的2月14日(情人节),却忘记了中国珍贵的七夕;当我们沉浸在圣诞浪漫与欢乐中的时候,元旦那一天的气氛却被我们忽略;当我们吃着西式餐点和日本料理的时候,却忘记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和特色菜肴;当我们不再对赛龙舟产生激情的时候,韩国正将中国的端午节申遗……这些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近些年来,我们有意无意的在剥去传统节日的文化形式或形式化的文化传统。事实证明,离开了这些形式,也就丢弃了传统的礼仪活动。许多人忽略了节日与假日的区别,把传统节日当作假日———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已,而缺少全民自愿共同参与的仪式化的活动,使本来具有丰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的传统节日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的古人正是在一个个中国节日的轮替中成长、成熟的,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一个个节日文化的感召下发展、壮大的。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显得尤为迫切。时代召唤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节日文化,使之延续保持着她固有的文化活力,唤起国人对民俗节日的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诗曰:

  历史长河五千年,

  节日文化世代传。

  精神家园同守护,

  传统花开春满园。

  三秋之半而得名“中秋”

  B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民间俗称“月半节”。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中秋”正好在仲秋之中,故“中秋”也称为“仲秋”。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赏月,我国民间流传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上阳光似火,草木枯焦,生民无处躲避。这件事情惊动了一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了昆仑山顶,凭着他的大智大勇和高超的射技,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了盖世奇功,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久后羿迎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婚后夫妻恩恩爱爱,令人十分羡慕。有一天后羿外出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路过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赐一包不死的仙药。据说服下这仙药,能够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妻子,便把不死仙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把药藏在了百宝匣里,不料被心术不正的逄(páng,姓)蒙偷看到,几天后,后羿率众徒弟外出狩猎,逄蒙假装生病,借故留守家里。待后羿率众人走后,逄蒙手持利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仙药。嫦娥转身打开百宝匣把不死仙药一口吞了下去,身子顿时轻飘飘的漂浮起来,飞落到月亮上成了仙女。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的发现,当晚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奔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老百姓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祭月、拜月、赏月在民间传开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经过历代老百姓不断想象,不断美化,嫦娥成为善良、美丽、聪明的中国女性的代名词。有诗为证:“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赏“月”:

  天上银河夜月,

  地上万泉映月。

  夜半把酒问月,

  可知故乡秋月?

  同赏十五圆月,

  谁知十六追月?

  我欲偷邀明月,

  独自畅想心月!

  两阳相重而得名“重阳”

  C

  我国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又称“重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应,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之名起源于三国时代,重阳日的活动,主要有登高、插茱萸、赏菊和饮菊花酒等,因此重阳节除了称为重九节外,还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等等。

  在民间,老百姓认为重九多灾厄,因而重阳节各种活动都是为了“消灾避难”。“九月九日采茱萸(注:一种小乔木,其果实可治寒驱毒)以插头上,辟恶气而御寒”。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以外出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可能发生的灾难。后来登高成为一种富于诗意的远足,人们可以尽情的观赏金色秋景,呼吸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历代文人墨客也借此聚会吟诗作赋,以重阳为题,写下无数名篇佳作。至唐代,正式确立重阳节,官方告示民间重阳节为“三令节”之一。登高避祸、饮酒祈福的九月九成为全社会上下共享的世俗大节日,后人重新解释九月九的意义,以九九谐音意为“久久”,强调重阳节的祈寿祝福的节俗意义。以“重阳”衍义延伸,重阳含有健康长寿之意,因此也称“老人节”。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正式定为“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这天,成为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重阳赏菊,是节日活动不可少的内容。菊花又叫黄花,是我国劳动人民最为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在九月间盛开,故也称节花。菊花又是传统的中草药,药用、饮用和食用价值很高,且含有吉祥的意义。人们在重阳以茱萸避邪之后,再以“九日黄花插满头”,祈求吉祥平安,延年益寿,从而形成重阳赏菊、簪菊、饮菊花酒等一系列习俗活动。“九九”重阳节,人们还要吃重阳糕。吃糕之意不在“糕”而在“高”,取“糕”与“高”的谐音,用吃糕来象征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前途无量。

  颂重阳:

  九九重阳,

  踏秋送爽。

  登高远眺,

  以醉为乡。

  久久重阳,

  秋色沁香。

  孝亲爱老,

  祈福吉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广告
   03版:要 闻
   04版:要 闻
   05版:要 闻
   06版:民 生·热线
   07版:都 市
   08版:今日热读
   09版:尚游周刊
   10版:经 济·综合
   11版:国内新闻·综合
   12版:国际新闻·综合
   13版:体育新闻·综合
   14版:文娱新闻·综合
   15版:文娱新闻·热点
   16版:海南地产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瑰宝
开学啥都挺好,就是路有点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