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副刊·闲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中国生活记忆
无终仙境
自行车呀自行车
人生如机器
开怀大笑
赔不起的亲情
别让爸爸知道
两样态度
看看你对金钱的欲望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生活记忆

  陈煜 著

  京城"四联"与公共澡堂

  50年代,妇女浓妆艳抹的基本上看不见了,她们的发型变化比较大,比较多的是梳短直发,头发后梳,或辫子梢扎上橡皮筋,朴素利落。

  上海中青年妇女流行剪发,很少梳髻,少数老年妇女主要梳圆髻,或梳简便的道士髻。此外,还流行波浪式长发盘梳的几何形花纹的风凉髻。

  辫子更是上海青年女子的主要发型,式样比较单一,以朴素为美。束发也是她们的基本发型之一。女孩常把头发分成两束于脑后,形似发辫。

  1950年以后,烫发进一步面向劳动妇女,上海著名的理发店如南京、新新、华安、百乐、沪江、紫罗兰等店的理发师设计了不少新发型。

  1956年春末,一趟火车由上海开出,车上有100多位上海理发业的同行。这些同行来自当地最有名的四家理发馆: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随车托运的还有这四家理发店烧水的锅炉、理发的椅子、别头发的卡子、磨推子的油石等等一应家伙什儿。36小时后,那趟列车将这四家理发店由人带家什,到达了北京。

  上海四家理发店进北京,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和过问下成行的。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正处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传统的服务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样,1956年一大批上海的老字号集体迁到北京。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名店就是其中的一拨儿。

  四家理发店的师傅们进京头一个月就是四处转转、玩玩,捎带考虑一下新店的选址。

  据说,最初的打算是,四家理发店在京城东南西北各安一家。可是,俩月过去了也没找到合适的地儿。实在没办法了,都说东单理发馆的地方不错。当时负责接待四家美发店的就是东城服务公司,正管东单理发馆。于是,一句话下去,东单理发馆立马腾地儿。这东单理发馆的地界不错,正对着东安市场,而且面积大,一溜20多米3个大门脸儿。

  最后决定,四家联合成立一家大型理发店,名字就叫“四联”,也就是四家联合之意。

  上海这四家名理发店在当地单拿出来一家都是响当当的,更甭说四家合到一块儿办的四联理发店了。

  那会儿,京城有点名儿的理发馆剪个头四毛钱,到四联理发八毛。不过,四联确实贵有贵的地方。

  早年间,京城理发也就是刮个脸、修个面,基本都是男人准备的。解放以后,京城理发行里技术确实落了伍,连会使推子的都没几个。等到四联一开张,全国独一份的10把美国进口理发椅已经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更别说师傅从上海带过来的新潮发型了,单是一手拿滚刷、一手吹风的手艺就够看头了。

  当年上海理发行里,讲究的就是吹风造型、手法细腻、样式新颖。顾客理了发出来,看起来活泼、精神、利落。这烫发、吹风的手艺直到今天都是四联的招牌。

  虽然价格比其他地方贵一倍,就冲着这手艺,四联没多久就火起来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民 生·互动
   05版:都 市·现场
   06版:国内新闻·综合
   07版:国际新闻·热点
   08版:魅丽主张
   09版:今日热读
   10版:经 济·综合
   11版:副刊·闲情
   12版:体育新闻·综合
   13版:文娱新闻·综合
   14版:家居饰界
   15版:副刊·文化
   16版:教育周刊
中国生活记忆
无终仙境
自行车呀自行车
人生如机器
开怀大笑
赔不起的亲情
别让爸爸知道
两样态度
看看你对金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