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海南新闻
 
标题导航
“11·11”要走得远还需很多
地荒就荒了
需用法律播种
时评
16名船员身份公布
省国土资源厅原安全处
处长受贿161万被起诉
假借托运冰箱 实则进行贩毒
金西大厦项目设计方案批前规划公示
望海金豪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公示
海口窨井杀人案
二审终判无期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4年11月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1·11”要走得远还需很多

  热点评论

  11月11日,被电商们塑造成一个“网络购物狂欢节”。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3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1%的受访者打算在今年“双十一”网购,24.4%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属于网上冲动消费的“剁手族”,对于“双十一”54.2%受访者最担心虚假宣传、价格虚标。

  (11月4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回放

  

  诚信

  近几年越来越火的人造节日“光棍节”,已成为年轻人消费的狂欢日。许多商家借机推出各种促销活动,有电商表示,今年“双十一”,预计行业整体销售达700亿~1000亿元。然而,产品质量、售后及虚假宣传等问题,也成为消费狂欢的后遗症。因此,54.2%受访者担心虚假宣传、价格虚标,并非是杞人忧天。

  据媒体报道,“双十一”网购促销大战来临前,不少商家又玩起了“先涨价后降价”的花招,部分商品提价20%后准备再六折七折销售。鉴于此,最近,工商总局约谈了10家大型电商“打预防针”,要求全面梳理近期网络商品价格,防范“先涨价后降价”,也不得虚构成交量、成交额。对此,有电商替自己“喊冤”,称“先涨价后降价”是应对营销成本高涨的无奈之举。殊不知,“先涨价后降价”已涉嫌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踩了不正当竞争的红线。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网购存在的产品质量、售后及虚假宣传等问题,离不开电商自律,实体经济也好电商也罢,诚信才是助力生意走得远、走得好的基石,过去辉煌一时的晋商、徽商等成功的经商案例,无一不是诚实守信的范本。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营造健康的电子消费环境,仅靠电商自律是不行的,工商等部门应以打造和培育“双十一”消费时点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对网购平台的监管力度,清除抑制消费的障碍,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改善消费环境。只有维护了消费者权益,网络经济才能更加体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通过消费安全得到提升。    □张西流

  监管

  每年“双十一”的时候,都会出现尴尬事情。临近的时候会故意抬高价格,到了的时候会装着降低价格,事后的时候发现原来除了“明降暗升”的伎俩之外,还有很多假冒伪劣商品装进了消费者的购物袋。有人说,这些电商真够胆大的,老是触摸“高压线”。在笔者看来如果监管“高压线”电力十足,谁还敢摸着玩?

  历数多年来的“双十一”乱象,消费者是有苦难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解释权雾霾重重。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个个降价广告,一个个惠民营销,而在这些热闹的背后,总有这么一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商家。鬼魅魍魉都隐藏在这个解释权上。

  其二,索赔权门槛高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自己证明这些商品是伪劣商品,而且还需要先行垫付鉴定费用,试想,购买了100多元的假冒伪劣商品,有多少人会较真的鉴定?

  其三,物价权形同虚设。一个商品的最终价格都是依靠法律规定核价的,为什么商家可以先提高再假装降低呢?这个变来变去的价格难道不是物价部门审批的吗?

  对于商品的定价,我们有物价法的高压线;对于商品的广告,我们有广告法的高压线;对于商品的真伪,我们有质量法的高压线。可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啥在这么多高压线的面前,电商就敢去触摸高压线?说白了,是这些高压线电力不足,更可能是高压线原本就没有电。

  “双十一”马上就要来了,但愿监管部门的高压线能够多用点电,如果胆敢触摸高压线,就触电身亡,谁还敢去摸着玩?                                  □郭元鹏

  理智

  网友担心电商价格虚标,这是用无数教训证明出来的结果。去年的“双十一”,就有不少网友过后发现,原来一些网店的打折其实并不实惠,只是价格虚高基础上的“优惠价”。尽管这样,还是有不少消费者好了伤疤忘了疼,仍然一如既往痴迷这个“网络购物狂欢节”。

  电商价格虚高,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其实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商店,价格虚高现象很普遍,“跳楼价”、“大放血”、“甩卖最后一天”等常叫嚣尘世,这其中的猫腻司空见惯,其实质都是一样的。按照市场自由贸易的性质,商家的打折战略买家上当也有自甘被“挨一刀”的现象,在话语权和商品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消费者被宰的再如何厉害,商家总会有“解释权”释之为“正常”,能奈之若何?

  这次调查显示,“便宜且为眼下所需”(49.6%)成为受访者参加“双十一网购节”的主要原因。“促销力度大、不买就亏了”(40.7%),“随便看看、想买就买”(25.2%),“满足消费欲望”(19.3%),“受购物氛围影响,追赶潮流”(13.3%)等,24.4%受访者自认是网上冲动消费的“剁手族”。从这些数字可看出,大多数网友消费很欠理智。

  去年宁波就有对小夫妻,因为“双十一”的时候,妻子网购花了2万元,丈夫一气之下跑到法院起诉离婚。抢购时的刺激,收货时的愉悦都成了大家对网购“情有独钟”的原因。但收到货后发现是无用之物的抱怨也高频率出现,由网购引发的后遗症的集体爆发,不仅是不理智,更是一种网购成瘾的心理疾病。                 □徐大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海南新闻
   04版:时评
   05版:民生
   06版:都市
   07版:国内新闻
   08版:时尚
   09版:都市
   10版:经济
   11版:文娱新闻
   12版:体育新闻
   13版:国际新闻
   14版:家居
   15版:教育周刊
   16版:教育周刊
“11·11”要走得远还需很多
地荒就荒了
需用法律播种
时评
16名船员身份公布
省国土资源厅原安全处
处长受贿161万被起诉
假借托运冰箱 实则进行贩毒
金西大厦项目设计方案批前规划公示
望海金豪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公示
海口窨井杀人案
二审终判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