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中国生活记忆
无终仙境
琼台书院:
出土楹联的释义谜团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4年11月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生活记忆

  陈煜 著

  散散心,旅旅游

  

  

  

  70年代,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没有“旅游”这个概念,那时候普遍工资低,吃饭穿衣都紧巴巴地,哪还有闲钱出去玩。况且那时候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更没有额外的假期。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利用一年一度的探亲,或者单位派出的开会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著名景区留张影,就算是很奢侈的“散心”了。

  1979年7月,邓小平在视察黄山时的讲话,犹如高山一声雷,惊动了中国。他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省里要有个规划。你们物产很丰富,你这个地方将来是全国最富的地方。”

  邓小平的“黄山讲话”拉开了中国旅游业发展大幕。

  1978年11月30日,50个上海人乘坐一辆公共汽车,“悄悄”来到了苏州。他们算是文革之后,上海出游的第一个团队。

  不过,在当时,没有人敢宣称自己“出去旅游”,而仅仅说是“散散心”。

  旅游,这种在“文革”期间备受批判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以这种“散散心”的方式,悄然回到上海,并很快在知识阶层、工商业者和高级职员中间流传开来。

  1979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电———《上海恢复苏州一日游、杭州二日游》,报道称,“一日游”、“二日游”的旅游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污蔑为“提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已停办了十多年。现在恢复组织“一日游”、“二日游”旅游活动后,报名参加者很踊跃。

  时至今日,当时的上海旅行社服务员(导游)王天范,依然能想起1979年“国庆游”中的一幕:杭州的苏堤上,他给游客念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游客有的默默不语,有的泪如雨下。

  旅游成“资产阶级”生活

  与“悄悄散心”的提法不同,上海旅行社于1979年推出的“国庆游”,可能是文革之后该市第一次公开提出“旅游”的说法。

  在该旅行社服务了30多年的导游王天范记得,1979年9月1日,上旅“国庆游”首次开始报名。

  仅仅只是在橱窗里贴了一张告示,王天范说,8月31日晚,就有人开始在福州路上的上旅门市部通宵排队。“人龙一直甩到云南路上,有百米多长。”此前十余年,上海市民的旅游,一直在荒废中。

  王天范,1979年作为兼职导游进入上旅,是“文革”后该旅行社乃至上海最早的导游之一。 1966年结婚的他,清楚地记得,8月16日,“文革”“破四旧”开始。这年,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旅行社也被迫关闭。

  而他和太太的杭州蜜月旅行,也不得不改期。人人都紧张地在 “抓革命,促生产”,出去游山玩水会被人扣上“资产阶级”的帽子。

  “社会突然变得很乱,没有人还顾得上旅游。”王天范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民生
   05版:都市
   06版:副刊
   07版:国内新闻
   08版:国际新闻
   09版:今日热读
   10版:经济
   11版:国际新闻
   12版:副刊
   13版:体育新闻
   14版:文娱新闻
   15版:家居饰界
   16版:体育新闻
中国生活记忆
无终仙境
琼台书院:
出土楹联的释义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