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副刊·闲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双创让我们更幸福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由“电匣子”说起
山水画与时代气势
陷 阱
●趣味测试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最后的独立团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电匣子”说起

    半个世纪前,我在冰冷的寒夜戴着耳机听着仙乐般的《梁祝》渐渐入睡,做梦也想不到五十年后的变化会如此巨大,正可谓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 侯 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会以为电视、电脑、手机都是早已有之的。70后、80后却还记得,手机普及之前还曾有过大哥大、BB机的时代,而电视最初也是不带“色儿”的,屏幕比一本《青年文摘》大不了多少!相比之下,40后、50后这拨“老家伙”,简直就是从原始森林里走出来的。

    我小时候,家里电器极少。也别说没有,除了手电筒之外,还有个“电匣子”(收音机)。据说这还是舶来品,木壳,前脸上沿儿是个斜面,镶着带刻度的玻璃,两个旋钮,一个调台、一个调声。每逢周末,哥哥、姐姐都从学校回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水萝卜、嗑葵花子、听侯宝林的相声,那是一家人最欢乐的时刻。

    我自己也有个自制的矿石收音机。“矿石”装在一根玻璃管内,有触针可以调节。最贵的零件是耳机和可变电容器,线圈是自己用漆包线缠的,信号来自架在房顶上的蛛网式天线……

    60年代初,我刚上初中,第一次见识了“半导体”。春游时,有个同学带了一台,外观犹如大号肥皂盒。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围着听,好奇没有电线,声音从何而来……

    初次看电视倒还要早上几年,胡同里哄传当晚景山少年宫播放电视。晚饭后,哥哥背着弟弟、姐姐牵着妹妹,一路小跑奔向少年宫。电视机架在柏树林中的高架上,万头攒动、人声鼎沸……

    电视到70年代才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开头只是黑白九吋。一个大杂院,谁家先买了,便成了公共的。遇上信号不好时,得有一位用手捏着拉杆充当“肉身天线”,大家依旧看得津津有味……不过这样的场景很快成了历史,因为家家都有了电视机。

    到了80年代,彩电开始普及。记得我家第一台彩电是亲戚家替换下来的。搬到蜗居第一次开机时,光芒四射、五彩夺目,竟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从前守着电匣子听《铡美案》,总幻想着包龙图、秦香莲从织着金线的喇叭衬布后面走出来,不料梦想成真,只用了不到三十年。

    至于电脑,我是90年代初开始使用的,算是老资格了。当时岳母见我每日伏案写个不停,赞助了三千元,我又自筹两千,买了一台二手的——至少可以直起腰板儿干活了。当时还没有286、386,那只是台PC机,电脑屏幕是黑地儿绿字的。说来您或许不信,硬盘容量只有54兆——如今连内存都要两个G了,是它的几十倍。

    很快又兴起网络,用上电子邮箱、视频对讲……如今只要有网络,不花一分钱即可跟海外亲朋随时“面谈”,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电脑也从台式发展到手提、平板。手机则成为人人皆备的“便携袖珍电脑”,除了通讯,还可随时拍照、录影、上网看新闻……半个世纪前,我在冰冷的寒夜戴着耳机听着仙乐般的《梁祝》渐渐入睡,做梦也想不到五十年后的变化会如此巨大,正可谓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这里我没提交通工具的变化,由人、畜推挽到汽、电驱动,那是前两波产业革命导致的惊天飞跃。北京颐和园里,至今陈列着洋人赠给慈禧的汽车和火轮。当时的铁轨,也修到距皇宫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当年北洋舰队的炮舰,从吨位到品质,一点不输日本海军。然而抱残守缺的清朝政府不思进取,只想着以眼花缭乱的“西用”维护千年不变的“中体”,结果导致满盘皆输。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尤其当又一波产业革命大潮涌来之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双创让我们更幸福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都市·动态
   06版:都市·综合
   07版:国内新闻·综合
   08版:体育新闻·综合
   09版:千年古丝路 又闻驼铃声
   10版:经济·综合
   11版:国际新闻·综合
   12版:副刊·闲情
   13版:文娱新闻·综合
   14版:汽车周刊
   15版:汽车周刊·资讯
   16版:文娱新闻·热点
由“电匣子”说起
山水画与时代气势
陷 阱
●趣味测试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最后的独立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