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副 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双创新闻
 
标题导航
能臣和廉臣
从文明的地面 突然坠落之后
——读刘荆洪教授《西游记神游》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6年1月1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臣和廉臣
——我看陈廷敬

    □ 方舟

    有太多的名臣、名相,需要历史永远铭记。而且,经过时间选择的历史名臣,总有其穿越时空而长存的理由。依笔者看,陈廷敬在当下之热,不能完全归功于《大清相国》概括的“等、稳、忍、狠、隐”五字秘诀。如果陈廷敬仅精于做官,是不能越过历史长河而名垂青史的,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幸臣而非名臣。那么,陈廷敬事君、为臣之要究竟在何处呢?

    《清史稿》陈廷敬列传只有1300多字,所记内容并不多,对他的官声、才情、品行、功绩的记载,多见于其他传记、野史之中。从各方面的记载综合起来看,陈廷敬既是一个能臣,还是一个廉臣。可以想见,被康熙誉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最大原因,或许就在此处。

    作为“能臣”,他通晓经义、精于实务。陈廷敬博学多才,年届七旬仍主持编纂《康熙字典》,而且通晓儒家义理,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仍直经筵”,皇上都多次肯定他经讲“有所裨益”。同时,他又精于政事。最为著名的,就是《清史稿》记载的两篇上疏。其一是关于钱的铸造,其二是讨论俭朴、吏治。尤其在后一上疏中,他强调“吏不以曲事上官为心,然后能加意于民”,并提出“每月吉集众讲解圣谕,使知功令之重在此。而皇上考察督抚,则以洁己教吏,吏得一心养民教民为称职,庶几大法而小廉”等教育、考核官吏的主张。可以说,这种儒学造诣精深而又通晓实务的忠诚官员,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个彻底的“忠臣”。在权臣纷起、尾大不掉的早清时期,他不与“索党”、“明党”沆瀣一气,就更为顺治、康熙所看重了。

    作为“廉臣”,他一生清白为官、从不妥协。《清史稿》载“上御门召九卿举廉吏,诸臣各有所举,语未竟,上特问廷敬,廷敬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乃皆擢御史。始廷敬尝亟称两人,或谓曰‘两人廉而刚,刚易折,且多怨,恐及公’。廷敬曰‘果贤欤,虽折且怨,庸何伤’”。心底无私天地宽,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康熙二十七年,张汧行贿案涉及尚书徐乾学、詹事高士奇,因牵连甚广,皇上搁置一旁暂不察问。陈廷敬因与张汧是儿女亲家,当即就以父亲年事已高为由,告假归乡侍奉老父。这种当机立断、引咎而退,对自己都不肯妥协的做法,正是修为极深、律己极严的必然结果。我们常说,儒家讲求中庸之道,这是一般而言。其实,在原则和底线面前,真正的儒者必然是大义凛然、宁折不屈,绝不会委曲求全、苟全性命,需要舍生取义时,决不皱一下眉头。儒家学说和主张能流传千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与这种刚烈、果决密不可分的。而陈廷敬作为儒家人臣,集“能臣”、“廉臣”于一身,恰恰表现了一个真正儒者的尊严和风范,从而毕其一生实践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

    陈廷敬是儒家的人臣典范。这种“几近完人”的人格魅力,这种为官行事的公正作风,即使到了今天也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大清相国》 王跃文/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双创新闻
   04版:双创新闻
   05版:双创新闻
   06版:要 闻
   07版:社 会
   08版:经 济
   09版:国内新闻
   10版:国 内
   11版:国 际
   12版:国 际
   13版:副 刊
   14版:体 育
   15版:文 娱
   16版:地产周刊
能臣和廉臣
从文明的地面 突然坠落之后
——读刘荆洪教授《西游记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