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国内
 
标题导航
海南是诗意的栖居地
古代有“双11”式的
日月·客栈·海风
★相关链接
2016海南校园文学大赛开锣
海南作协组织文化下乡和采风活动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集期”——

    先秦时期已出现“节令生意”

    《周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双十一”说到底就是利用特殊的日子兜售商品,其实这也是古人擅长的商品推销手法之一。古代每个节日几乎都被商人利用过,这叫做“节令生意”。除常规节令之外,还有“集期”交易模式,即选日子进行商品交易。

    如今不少地方仍流行的“赶集”、“赶场”风俗,就恰恰是这种古代商品交易模式遗俗,近年来兴起的“双十一 ”不过是这种遗俗变化来的“网上赶集”。集期,有的地方也称“场期”,与“日日期”相对应,传说开先河者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神农氏,他最早提出了“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模式。《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如今一些边远地区仍流行的“半日集”,正是源自这种原始的“日中为市”。

    集期对生意人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难得的日子,如果错过集期再来,俗称“赶背集”,也叫“赶冷场”。“赶场”风俗在全国各地都有,赶集者的人不论是商贩还是购物者,都会“赶早集”,路远者半夜就要起来。这与现代喜欢赶“网上大集”、为买到心仪商品半夜仍盯在网上守候的“剁手族”颇有几分相似。

    “吆喝”——

    古代商家最普遍的叫卖手段

    《燕京杂记》:“呼卖物者,高唱入云”

    现代商家搞促销要“打广告”,古代商家的“炒作”手法也有很多,如挂“幌子”、散发“小广告”等。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敲锣、打鼓、摇铃等用器物声响叫卖的“声响广告”。屈原《天问》中便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的说法。但最简单最普遍的方式是“吆喝”,通称“叫卖”,又叫“市声”、“货声”。

    宋元时称市声为“吟叫”。宋朝商人最善于推销商品,故叫卖声十分有特点。为了吸引顾客,商贩便要吆喝叫卖:“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趂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所谓“吟叫百端”,就是什么样的叫卖声都有。北宋这种商业性叫卖声,到南宋和元朝时,已蔚然成风。清佚名《燕京杂记》记载:“京师荷担卖物者,每曼声婉转,动人听闻。”而且分贝很高:“呼卖物者,高唱入云。”清闲园鞠农还专门将各种市声辑撰于《燕市货声》一书,如耍耗子的“鸣锣或吹唢呐”;磨刀磨剪子的则“分数种,有吹喇叭者,有打铁链者”。

    “关扑”——

    古代商家最热衷的促销手段

    《史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

    除了叫卖,古代商家的促销手段同样五花八门。仅对消费者而言,就有“赊销”(先货后款)、“撒暂”(先尝后买)、“送力”(送货上门)、“关扑”(博彩销售)、“红票”(赠券)、“削价”(让利销售)等。

    “关扑”是以待售商品为赌注(彩头),约定方式,如抛掷铜钱猜正反面,消费者猜对了可免费或打折拿走商品。什么样的商品都可以“关扑”。这种关扑的促销方式抓住了人们喜欢碰运气、讨便宜的心理,令消费者执迷不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汉商人早已意识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大概意思是,贪图厚利的只能赚30%,而薄利多销可以赚50%。“双十一”商品优惠、打折信息满天飞,正是充分利用消费者“爱便宜”的心理“大甩货”,活学活用了古人“贪三廉五”的经营之道。可是,对消费者来说,买到的东西看似便宜,可到手后往往又后悔得要“剁手”!  (倪方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国内
   04版:国内
   05版:国际
   06版:副刊
   07版:健康专刊
   08版:文体
海南是诗意的栖居地
古代有“双11”式的
日月·客栈·海风
★相关链接
2016海南校园文学大赛开锣
海南作协组织文化下乡和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