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海口和湛江加强农产品产销合作
海南农博会 成交13.8亿元
4月海口CPI环比涨0.3%
海口超市主打本地粽子
前4月我省 外贸出口超百亿
海口大蒜最高价每斤14元
脱贫工作容不得“装儿子”式虚浮造假
环保督察吃“闭门羹” 更要惩罚“保护伞”
别把爱定格“5·20”这一天
美团招聘不要“五种人” 戳了“就业歧视”的伤疤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5月2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保督察吃“闭门羹” 更要惩罚“保护伞”

    为期一年的京津冀环保大督察仍在进行中。为了此次督察,环保部从全国环保系统中抽调了5600名环保执法“精锐”,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展开25轮次督察。但是,自4月初大督察开展以来,已发生多起拒绝督察组检查的事件。20日晚,环保部根据各督察组反馈情况,通报7起新近出现的拒绝检查、阻碍执法事件。     (5月21日《新京报》)

    一般情况下,企业如果没有“鬼”,环保部督察来了,大大方方迎接,坦然接受检查,然而,却发生了多起让环保督察吃“闭门羹”的事,甚至发生暴力抗法的事,不过,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实际上并不奇怪,企业存在环保问题很是寻常。这些企业之所以“拒绝开门”,就是怕被查出问题,但纸包不住火,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保督察连吃“闭门羹”,其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事先获得了“通知”。5月13日,第三督察组发现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恒际木业厂房上方有扬尘,在依法进行检查时,该厂大门紧闭,院内工作人员听到敲门后迅速躲避,拒绝开门接受检查。5月13日,第二十七督察组对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凯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现场检查时,工作人员拒绝开门接受检查。这就让人觉得奇怪了,企业怎么知道环保督察来了,究竟是谁“通知”的?从企业的行为来看,显然是早已经知晓环保督察的行踪;另一方面可能是他们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企业有无环保问题,当地的环保部门最清楚,但最清楚并不等于就会去认真督促,或受个人利益的牵涉,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环保部门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而极有可能的则是地方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合谋”来对付环保督察,污染企业甚至觉得,只要“扛”过风头,一切都会平安无事。

    说到底,污染企业让环保督察连吃“闭门羹”实质是惩罚不够。虽然对于各地发生拒绝检查、阻碍执法事件,环保部要求,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严肃处理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要发生一起、严厉查处一起,绝不姑息。也有相关的惩罚措施,比如拒绝执法,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进行罚款;对于阻挠执法,可以实施5-10天的行政拘留,治安管理法有专门的明确规定。“暴力抗法的性质就更严重了,就要判刑了,可以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但这些惩罚,对于污染企业,根本就无法起到震慑效果,因为与获得的利益根本不成比例。惩罚的数据是好看的,比如各地被督察地区已完成查处11245件,其中立案处罚4388家,处罚金额19634.7万余元;立案侦查231件,拘留273人;约谈4494人,问责2976人。但从总体来看,受到惩罚的并不多。其实,惩罚污染企业,更要惩罚其“保护伞”,唯有追究地方领导的责任,才有望打开“关门拒检”的企业大门。  

    □郭文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双创新闻
   05版:双创新闻
   06版:社会
   07版:经济
   08版:国内
   09版:国内
   10版:国际
   11版:副刊
   12版:文娱/体育
海口和湛江加强农产品产销合作
海南农博会 成交13.8亿元
4月海口CPI环比涨0.3%
海口超市主打本地粽子
前4月我省 外贸出口超百亿
海口大蒜最高价每斤14元
脱贫工作容不得“装儿子”式虚浮造假
环保督察吃“闭门羹” 更要惩罚“保护伞”
别把爱定格“5·20”这一天
美团招聘不要“五种人” 戳了“就业歧视”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