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写进人民心中的幸福故事
世界高铁哪家强
哥伦比亚游船沉没 9人死亡28人失踪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6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进人民心中的幸福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新变化
这是用于河南省兰考县黄河滩区扶贫搬迁的兰考县谷营镇姚寨新村社区。 新华社发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答卷”上,这样的问题格外醒目:

    一个怎样的词汇,既牵系国家大计,又连接百姓生活?

    一份怎样的情怀,承载不渝的使命,寄托着美好梦想?

    一种怎样的力量,开启了幸福之门,聚合起亿万颗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人民生活改善、命运转折、家庭变迁的万千故事中,有这个时代值得书写的民生进步,也有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时代足迹。

    这是雪中送炭的民生速度:“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地震灾区到边陲小镇,中央领导同志风雨兼程、访贫问苦的足迹,几乎覆盖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踏遍千山万水,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全面小康路上,人民群众奋力追赶,力争“一个都不掉队”。

    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对标党中央提出的具体要求,全国各地正在用“绣花”的功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细。

    历史,会记住这个奇迹:2013年至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陆续脱贫。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泰勒表示,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令他印象深刻,这向世界证明了西方模式之外的另一种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不仅对中国本身意义重大,也对全球减贫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好日子,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已实现城乡统筹。去年全国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6000多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机制已涵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扶贫补充保险等各具特色的保障措施,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方案将为更多特困群众解决燃眉之急。

    国家层面已建立两项残疾人补贴制度。截至2016年11月底,共计841万生活困难的残疾人领到了生活补贴,866万重度残疾人领到了护理补贴。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正扎实推进。截至2016年底,已有1000万户居民住进公租房。未来3年,还将有1500万户居民实现“出棚进楼”的梦想……

    这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百姓的小事就是国家的大事,人民的期盼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

    “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2016年岁末,隆冬已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专题研究6个民生问题。

    北方地区怎样实现冬季清洁取暖,在群众温暖过冬的同时让雾霾天少一些?垃圾分类制度如何才能有效推行,让垃圾围城的现象少一点?农村禽畜养殖废弃物如何实现资源化处理,推动一场能源革命?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如何提高,让2亿多老年人颐养天年,让他们的子女后顾无忧?住房租赁和房地产市场怎样规范发展,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食品安全如何监管,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百姓的柴米油盐,摆上了中南海的议事案头。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老百姓点滴获得,积聚起民生丰碑。     这是持续刷新的民生刻度:在人民诉求全面升级的时代,民生的痛点就是改革的着力点、发展的落脚点

    4年多来,医改直面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中梗阻”,专攻公立医院、药价虚高等最难啃的“硬骨头”,力争让所有人看得起病也看得好病,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最直观、最生动的观测窗口。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9亿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到2017年底,分级诊疗试点扩大至85%以上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将全面推开,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

    在利益格局复杂多样、民生诉求全面升级的新时期,群众合理的期待不能忽视,现实条件的制约也不能轻视,民生事业要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前提下“切好每一块蛋糕”。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在城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既要“离得近”又要“上得好”的需求日益旺盛;在农村,上大学仍被奉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寒门出贵子”的渴求依然强烈。

    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犹在,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任务繁重。

    人民期盼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城乡养老并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告别“免缴费”又面临参保新问题;城镇化加速,进城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更想拥抱“城市梦”……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破解每一个民生问题都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也是不断破解民生难题的过程。

    民生的关切就是改革的方向,发展的渴望就是改革的动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环保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环环相扣,与民便利、为民让利,改革红利不断转化为民生利好。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民生指标逆势上扬,为治国理政成绩单不断增添耀眼亮色:

    新增就业连续五年超1000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连续12年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跑赢CPI……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虽然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民生改善的幅度不断加大。由此产生的一个良性结果就是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内需的贡献率达到110.4%,同比提高14.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最大引擎。这正是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

    中央深改组2016年审议通过96份改革文件,涉及社会民生的有25份。

    改革保障民生缓解后顾之忧,民生催动改革扫清前行之碍。

    从“零门槛”注册公司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攻坚,平均每天涌现万户新企业;“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创新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政府购买服务”、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热词不断涌现,市场“补台”弥补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缺口,为社会治理带来新模式、新格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符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而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把人民的事办好了,把百姓的困难解决了,经济增长才有持久的动力。像修建高铁等基础建设,既能拉动眼下的经济增长,又便利百姓出行,让城市、乡村的人流、物流更加顺畅。”全国人大代表、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员工巨晓林说。

    “民生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福利’。”中山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岳经纶说,从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到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激发的市场新需求,再到教育、环保、医疗、物流等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都说明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13亿多人的发展需求深处。

    这是不懈追求的民生高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就业是民生,创业也是民生。    

    共建是民生,共享也是民生。

    金山银山是民生,绿水青山也是民生。

    物质富足是民生,精神充盈也是民生。

    当下的收获是民生,未来的期许也是民生。    

    追求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是民生,超越种族与国界、与人类的文明进步、长远福祉同频共振也是民生。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和公共设施之华丽,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度的公民能否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国计民生”——这个在绵延千年的汉语中始终固定在一起的词汇,早已把国家的前途与亿万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

    4年多前,这些挑战与考验摆在了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如何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缓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焦虑?如何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又上好学?如何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对生态改善的急盼,对物价低一点的渴望,对看病少折腾的期盼,又该如何解决?

    现在,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牵引下,民生的“升级版”工程与百姓的“幸福感”程度相得益彰、积极呼应。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从人民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从人民中汲取伟力。

    4年多前,刚刚履新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向世界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中国与非洲》一书作者阿达玛·盖伊认为,为了人民,正是良政的初衷。“中国的惠民工作不但发展迅速,而且注重均衡与公平,这非常令人钦佩。”

    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万户,近在一朝一夕,远到千秋万代……民生连起中华民族世代渴求的复兴伟业,印证赶考路上的赤子初心。

    那些幸福花开的故事,已经写进亿万人民的心间。

    (据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双创新闻
   05版:双创新闻
   06版:双创新闻
   07版:广 告
   08版:经 济
   09版:国 内
   10版:国内/国际
   11版:文娱/体育
   12版:地产周刊
写进人民心中的幸福故事
世界高铁哪家强
哥伦比亚游船沉没 9人死亡28人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