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自然,赋予动植物的传奇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江湿地:
自然,赋予动植物的传奇

    ①红树林里的相手蟹。    本报记者 陈延鹏 摄

    ②美丽的白胸翡翠鸟。    通讯员 冯尔德 摄

    ③须浮鸥在湿地边小憩。  通讯员 冯尔德 摄

    ④以蟹类为食的海蛙。    通讯员 冯尔德 摄

    ⑤生存在三江湿地的远古生物鲎。

    通讯员 冯尔德 摄

    ⑥生存在三江湿地的石磺。本报记者 陈延鹏 摄

    ⑦珍稀动物黑脸琵鹭。    通讯员 冯尔德 摄

    ⑧退潮后的三江湿地滩涂。本报记者 陈延鹏 摄

    奇特的蛙类生活在海水中,神奇的红树种子竟然是胎生植物……如果没有走进三江湿地,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些自然的奥秘。占地约9000亩的三江湿地紧邻东寨港入海口,随着潮汐的变化,河流和大海在这里不断交换养分,独特的咸水和淡水交融环境,孕育出了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形成一片令人称奇的“海上田园”。

    □本报记者 陈延鹏

    挑剔卤蕨喜咸不喜淡

    沿着美兰区三江镇朝着大海的方向行进,一片与海相连的沃野伸向远方。突然,一只展翅雄鹰平静地掠过天空,好像在俯视着草丛间的一举一动,“能看到鹰很幸运,证明这里的食物资源很丰富,生态环境也较好。”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海南观鸟会副会长冯尔辉告诉记者,鹰是这里的顶级掠食者,专以生存在湿地上的其他鸟类为食。

    继续前行,呈现在眼前的是几乎与大海连成一片的低洼平川,茂密的草丛围绕着溪流和沼泽成墩成簇地生长,无边的草丛中,一种类似蕨类的植物格外显眼,它的长势十分茂盛,单株足有两米高,这让记者感到十分意外。“印象中蕨菜通常生长在山林中,怎么水中也会有蕨菜?”作为专业人士的冯尔辉显然不以为然,他说:“这是东南沿海特有的卤蕨,通常只生长在红树林林下或边缘。”

    据冯尔辉介绍:卤蕨属多年生蕨类,对环境要求十分挑剔,目前海南分布还较为常见,东寨港和清澜港都有生长,为了保护卤蕨,我省早在2006年已将卤蕨列入《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此外,还有一种尖叶卤蕨更为珍贵,已经被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尖叶卤蕨与卤蕨的耐盐能力相近,但不能完全在淡水环境中生长。

    胎生红树种子“随波逐流”

    看过喜咸不喜淡的卤蕨,冯尔辉迫不及待地指向远方的滩涂,“那里是三江湿地的标志性植物——红树林。”据冯尔辉介绍,红树生长在咸水中众所周知,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奇特奥秘,比如的它的胎生特性,普通植物通常在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长大,但红树的种子掉落前就已经完成发育,然后落入海水中随波逐流,漂到适合生长的海边滩涂便安家落户下来,而随着潮水的到来,看到成片的红树林如同生长在大海中也就不足为奇。

    虽说有了冯尔辉的介绍铺垫,但当记者真正来到红树林跟前时,还是为之强悍的生命力所震撼,发达的根系甚至超过树冠的面积,纵横交错地从树干延伸下来,插入咸度极高的滩涂中,而为了保障根系的呼吸功能,钻入地下的根系又重返地面,在泥泞的盐沼中形成密布的“根桩”,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不过如此。

    “因为红树的种子靠海浪传播,所以东寨港的红树品种在这里也广泛分布。”冯尔辉逐一地指给记者看:“这个开着红色花朵的是海莲,那边海水中的是海桑……”眨眼功夫冯尔辉介绍了数十种红树,只海桑就有十多种,其中不乏多种国家级珍稀红树种类。

    肥沃湿地成了鸟类天堂

    在红树林中走访时,各种奇怪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各种鱼类自不必说,软体动物就有100多种,虾蟹类70多种。”冯尔辉表示,红树林是世界四大最丰富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蕴藏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

    在三江湿地的红树林中,还生存着极其珍惜的鲎和海蛙,这两种珍稀生物在我国其他地方早已难觅踪迹。冯尔辉介绍,海蛙主要以蟹类为食,白天多数隐蔽在洞穴或红树林根系之间,傍晚才到海滩觅食。

    繁茂的红树林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还为鸟类提供了天然住所,尤其是白鹭、黑脸琵鹭等鹭鸟长期生存于此。三江湿地是海南最早发现黑脸琵鹭的地方,黑脸琵鹭目前全球仅存3700只左右。冯尔辉表示,因为有着丰富的食物来源和筑巢地,三江湿地一度是鸟类的天堂,种类多达200多种,接近全省鸟类种类的一半,其中受国家二级保护的有20多种,而且今年来还不断有新的鸟类记录,如小蝗莺和斑胸滨鹬。

    冯尔辉表示,其实临近的下塘湿地比三江湿地的树木还多,但栖息的鸟类却远不及三江湿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三江湿地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和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尤其是冬季的候鸟迁徙时期,每当涨潮后,鸟类会纷纷来到三江湿地栖息和觅食。

    破解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随着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湿地保护,被人们誉为“海上田园”的三江湿地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进行了系列的保护方案,其中便包括防波堤问题,有建议明确提出改造防潮堤,并引入恢复潮汐环境,改造现状地形,形成富于变化的地形条件引种红树,加快资源恢复场地内多样生境,以及打通现状养殖塘,引入海水,形成以半红树为主的生境利用现状,养殖塘具有防水层的条件,将部分养殖塘改造为淡水湿地植物种植区,保留部分养殖塘生产功能。

    建议指出,根据“退堤还海”理念,在生态修复基础上,适度保留场地文化记忆,并布局生态旅游项目,以项目促进分区生态修复和景观环境建设,将三江湿地公园建成国家级红树林湿地公园和全岛首位生态旅游目的地,整体形成“海上田园”的形象目标。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双创新闻
   05版:双创新闻
   06版:“双创”两周年 海口新蝶变
   07版:社会
   08版:深度
   09版:国内新闻
   10版:国内
   11版:国内
   12版:国际
   13版:经济
   14版:文娱/体育
   15版:教育
   16版:教育周刊
自然,赋予动植物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