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国 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湿地保护体系国际研讨会·特别报道

03版
湿地保护体系国际研讨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咬定青山不放松 要留清气满乾坤
保密通信新突破
澳门特区立法会表决 通过中止苏嘉豪议员职务
成都机场罕见大雾 1.5万人次旅客滞留
大国创新路 浦江谋新策
西成高铁 首发乘务组亮相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12月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国创新路 浦江谋新策
——定位世界科创版图的上海坐标

    据新华社上海12月4日电 这是属于上海科技的高光时刻:第一架国产大飞机,第一台出口欧美的大型医疗设备,第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人工智能芯片。

    这是考验上海创新智慧的果敢探索: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数据无条件按序向社会开放,首提“用人主体自主权”,在制度上开辟通道。

    奋楫争先,时不我待。上海,正以科创中心建设为载体,努力成为全球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全球创新人才交融、成果交易、信息交换的重要枢纽地;创新资本、创新机构、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走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识局、布局,策动源头创新“决胜未来”

    新阶段医药行业面临着原始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激活创新源头不可或缺;为了换回一架空客,我们不得不生产更多低端产品。

    新晋院士、中科院药物所所长蒋华良,国产大型客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的这两段话,映射了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迫切需求和上海决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上海进入了科创新时代。

    ——着力重大科技设施、基础性前瞻性科研,为科创提供发展的源泉。

    全国1/3的1.1类新药原创成果,超过1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企业家,5.38万名国内一流研发人才……张江正在不断提升能级,全力向“科学城”进发。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这里,超强超短激光用户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等大科学装置项目已经开工,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等正在推进,能源、类脑智能、纳米等大型科技行动计划正在筹备。

    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唐石青说,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比拼的不仅是高技术产业,还有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成果。以大科学设施为支撑,开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这是张江真正的“内核”。

    ——聚集高端产业、反哺实体经济,让科创拥有落地的根基。

    “上海制造”曾在中国市场一枝独秀,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现在,拥有中国商飞、上汽、振华重工等的“上海制造”,正在以智能姿态创造高光时刻。

    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一批打破国际垄断的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今年1-8月,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8.3%,比去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基于对比较优势的把握,上海推动产生更多“行业标杆”“参天大树”。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说,传统产业转型加上科创动能,在这里发挥叠加效应。

    ——提前布局、优先规划未来产业,让科创输出持久动力。

    11月14日,上海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将围绕“AI优先”这一科技创新“新引擎”发力。

    “现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窗口期,不抓紧,再过三五年就抓不住机会了。”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说,希望到2020年,人工智能对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引领带动效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知变、应变,激发制度创新“满盘皆活”    

    敢于在制度“放活”上先行先试,让有为政府激活有效市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要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创新浓度”,提升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创新的“场效应”。

    既管得好,又减少行政干预,创新的节奏就会加快。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选择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提高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将19项财政科技专项优化整合为四类;增强科研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把科研计划项目劳务费资助总额由20%提高至30%。

    资源开放,增加托底服务,创新的活力才会持久。上海市政协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贵州等有开放数据平台的省市中,上海不仅开放的数据最多,而且下载量最大。

    在秩序中创新,在规则中突破,这是上海独有的气场。上海要将资源禀赋发挥到极致,将制度空间利用到极致。复旦大学教授朱春奎认为,上海已经到了创新与扩散并重的阶段,将逐步过渡到以扩散为主的阶段,“只有这样,才会辐射周围强大的经济圈”。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陆军荣认为,既不是德国模式,也不是硅谷模式,上海走的是将技术与模式创新结合、本地和开放创新结合、产品和市场创新结合、主体和平台创新结合的一条新路。

    聚才、用才,增强人才高峰“磁场引力”

    全球科创中心怎么建,并无既定范本可循,抓住“人”这个核心是根本。上海力求不断完善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为配套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出台“人才20条”并持续完善“人才30条”,首次提出“用人主体自主权”,将科研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政策10条措施已正式实施,使上海引进海内外人才更加便捷。

    向“外脑”引智,凸显上海的“国际范”。近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费林加走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不久,他将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依托重大项目引智,凸显上海的“辐射力”。今年6月,上海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为规划在青浦投资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及配套人才公寓,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融合创新。

    以机制“引智”,凸显上海的“溢出性”。2016年度业绩考核中,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成为首批受益者,将人才引进的费用,等同于利润“抵扣”了125万元。变成本为利润的“巧算法”,缓解转制院所人才引进的成本压力。

    既要有领军者,又要有满天星。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说,下一步上海将加快建设科创中心构架体系,进一步增强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全力落实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各类资源更好地向创新集聚、在创新上发力。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上海正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湿地保护体系国际研讨会·特别报道
   03版:湿地保护体系国际研讨会·特别报道
   04版:要 闻
   05版:“五化”·让海口更新
   06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07版:双创新闻
   08版:专 版
   09版:国 内
   10版:国 内
   11版:国 际
   12版:社 会
   13版:经 济
   14版:文娱/体育
   15版:地产周刊
咬定青山不放松 要留清气满乾坤
保密通信新突破
澳门特区立法会表决 通过中止苏嘉豪议员职务
成都机场罕见大雾 1.5万人次旅客滞留
大国创新路 浦江谋新策
西成高铁 首发乘务组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