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美舍河故事·系列报道⑤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03版
美舍河故事·系列报道⑤
 
标题导航
美舍河畔东坡情 “指凿双泉”润苍生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舍河畔东坡情 “指凿双泉”润苍生
▲苏公祠门前的思贤坊。
▲长年清澈透明的浮粟泉。
▲观稼堂
▲泂酌亭
▲粟泉亭
▲浮粟泉泉水流入美舍河途经的睡莲池。

    伴随着美舍河的美,一段段地掀起盖头来,最近到美舍河畔五公祠游览的市民和游客明显多了起来。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这个海南标志性名胜景区里的五公故事,还有苏公精神,更让人恋恋不舍的是景区琼园里的“海南第一泉”——浮粟泉,该泉是苏轼“指凿双泉”留在海口的重要遗迹之一,也是这位宋代大文豪为民情怀的体现。近千年来,泉水不竭,美谈不断。

    □ 本报记者 彭桐

    1

    指凿双泉 清浊同甘

    海口市博物馆门前的九曲石桥下,美舍河流水潺潺。西侧桥畔河墙上的两个管口,清流飞溅河面。管内侧是绿树掩映的睡莲池,池旁是五公祠东边景区的琼园,园内门边一角,便是“海南第一泉”浮粟泉。日夜不息奔涌的泉水,从地下沟渠到莲池,再融入紧邻的美舍河,流入大海。

    泉眼深在何处,无人掘地探寻。但此泉何人发现,所有的史料典籍都将它和苏轼的名字拴在一起,而且同一园地的东坡“指凿双泉”,传为千古佳话。

    宋绍圣四年(1097年),朝廷以苏轼在惠州写诗讥讽朝政为名,再次加重迫害,将其贬至边远的昌化军(儋州)安置。苏轼于4月19日携幼子苏过离开惠州,至6月11日与胞弟苏辙在徐闻分手,从递角场登舟渡海到达海南岛,由古澄迈八景之一的通潮驿上岸。也有说法是从今日的海安至海口上岸。

    苏轼贬琼,挂有“琼州别驾”(在州的助理官员,时为九品)虚衔。他上岸后,得到地方人士接待。有史料说其在府城居10多天,民间也有说是暂住20多天和“小住月余”。

    苏轼借寓在城东的金粟庵(今五公祠景区内)。《琼山县文物志》记载:南宋时,世人曾在苏轼寓居的客房题名“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开设“东坡书院”,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副使戴熺将书院改建成苏公祠,以后多次重修,现为清代建筑格式。也有书籍称,东坡北归第二年(1101年)仙逝于江苏常州时,琼州士人闻讯,即在双泉旁他读书的地方建起“东坡书院”,院中立其石像以为纪念,也称“东坡祠”。

    现在,人们走过美舍河上的九曲桥穿过一门三洞的思贤牌坊,就见苏公祠门楼。穿过门楼见到堂前高悬的金字扁额“苏公祠”后,往西入一院门,方可见到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所建的“海南第一楼”五公祠。从其他入口进入五公祠景区,也都需要路过苏公祠堂前才能拜见到“海南第一楼”里的五公。

    而更喜欢东坡的人,会在参观苏公祠堂内金柱上所挂“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联、拜会堂台上所祀苏轼及其子苏过、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后,往东进入右侧1915年观察史朱为潮所建的琼园,踱留在园内最为吸引人的浮粟泉处,看那粉墙所嵌乾隆五十八年六月重修石碑所刻“浮粟泉”三个大字,1997年再修浮粟泉碑记,以及两碑之间泉水注满了的大小相连三口方井,感慨当年苏轼的为民情怀。

    当时离城最近处三里的南渡江叫黎母水,穿城而过流经附近的一段美舍河叫河口河,周围居民多数饮用作为护城河的河口河水,不卫生。而一向关心民众疾苦的苏轼,发现投宿地“众泉觱发”,清澈甘甜却无人汲用,经过勘测他认为“依地开凿,当得双泉”,遂指穴并发动居民掘井,得甘泉两眼。

    三年后的元符三年(1100年)6月17日,苏轼遇赦北归重过“双泉”,题写的一首诗《泂酌亭并叙》中记录在此凿井之事,以及民众前来打井水景象“汲者常满”。 这两泉相离咫尺,一清一浊,色异而味甘。浊者叫洗心泉,清者为浮粟泉(也叫金粟井),因水面常浮粟米状小泡,而取“视浮生其若寄,渺太仑于一粟”之意。

    有史学家研究认为,海南最早的凿井技术起于何时,未见史书记载,民间传说“一代文宗”苏轼“指凿双泉”时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也极有可能。《民国琼山县志》舆地志中还载:宋苏轼所凿两泉,“父老传言一泉在坡翁时有双龙白如玉,常出现。又一泉金粟常浮,与《格古要论》游龙浮粟之说相合。”

    2

    存念双泉 一堂多亭

    苏轼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留下丰功伟绩,历代人们纷纷设堂建亭纪念。苏公祠东侧,在“东坡双泉”周围先后出现了多个亭台楼榭。闻名至今的主要有一堂二亭。

    一堂为观稼堂,紧挨苏公祠西侧,在“海南第一楼”五公祠东侧。其前身是食源亭,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为纪念“东坡双泉”而建,在浮粟泉旁,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琼州知府贾棠深感该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深远意义,便在旧址重建。建成后易名观稼亭,“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

    清代琼台书院掌教谢宝是琼山龙岐村人(今海府路附近),在600年后感慨泉水灌溉良田千亩,追思东坡先贤风貌,不禁登亭作诗怀古。其诗作《观稼亭》曰:“浮粟留名胜,芳游我惯经。头怜新月白,眼对旧山青。多稼分千亩,双泉共一亭。为情春梦客,把酒活沧溟。”

    光绪十五年(1889),雷琼道台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移建观稼亭于五公祠右,并改称观稼轩。1915年初夏,雷琼道台朱为潮重修时改为今名观稼堂。

    二亭在浮粟泉两边相依。

    其一是泉西侧的泂酌亭,该亭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饮了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美,便在井山上筑一亭,时常邀请文人墨客在亭上品茗赋诗。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庵时,陆公请其为亭命名,苏公欣然题亭名,并写诗《泂酌诗并叙》。

    明朝该亭被毁,后屡修屡废。乾隆十年(1745年),郡守于霈、知县杨宗秉同捐俸建苏泉书院,并建泉亭于院前井上。后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补题其额曰“泂酌”。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现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现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网友土圣叹参观该亭后,发文赏析苏轼所题诗,认为该诗用词典雅、富丽堂皇,但又和其他庙堂之作有所区别。这首诗有个奇特之处,即首句五字,其他都是四字,但不排除苏轼原作故意为之。尤其把泂、酌二字合在一起,指可以供奉给神明的清冽美酒,让人特别难忘。另外,“泂酌亭”三个字,古朴稚拙,带有浓郁的苏体字味道,但不知出自何人手笔,至今是谜。

    另一亭在浮粟泉附近的东北处,一直名为粟泉亭,始建于明朝,也是为纪念“苏公双泉”造福桑梓乡里而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海南大旱,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阖部官绅在浮粟泉旁祈雨,饮泉水消暑颇多感慨,便与众官商议泉旁建亭。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落成命名。现在所见的亭系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重修五公祠时所重建,平面呈八角形,因而也称“八角亭”。

    至今留在府城老人们的心中,还有一个关于因何修建粟泉亭的传说。说是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祷雨事完,作稍事休息,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赞其水甘美时,突然间雷电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保佑,喜降甘霖,便决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

    更奇的是,施工时掘得一砖,上刻有诗云:“泄尽先天秘,再修来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头人”,旁落款:“东坡行书”。翁汝遇觉得此事甚为奇异,便把砖刻揣回收藏。据考,该诗是苏东坡初到琼时,借寓金粟庵时写的,由于当时他初来乍到,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产生了佛家的思想,认为他会客死海南,于是写了这首诗,埋在该处,好让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如今该砖在何处,无处寻踪,也已成谜。

    除了泂酌亭、粟泉亭,在占地10亩的琼园里,历史上还曾有临清亭、濯缨亭等。目前健在完好的位于浮粟泉正北方、处在琼园最高处,坐北朝南、居高临下的洗心轩,其前身叫洗心亭,为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琼州知府叶汝兰所建,在朱为潮重修时改为现名。

    有人说,五公祠是清代建筑,所以被列为国宝级文物,主要还是沾了明代苏公祠的光。而民国的琼园,面积不大却融入了近千年的海南文化底蕴,能成为琼州府城的花园、全海南的花园,则得益于宋代的“东坡双泉”。一提五公祠,自然也会想到苏轼,在海南饮水思源,肯定会想到琼园里神话般的双泉。

    3

    神泉再现 海南第一

    步入琼园,但见古树撑天,20多株荔枝、龙眼、人心果、鸡蛋花等高大树木,不仅枝叶荫翳,花香四溢,而且茂林修竹,错落交融,衬托着那些依地势起伏而建的堂亭,其红墙绿瓦更显玲珑别致,古色古香。

    遥想苏轼当年泉边漫步读书,原以为如今依然是两泉对应,会见曲径溪涧,会闻泉水叮咚。哪知在园中寻遍各径,包括绕洗心轩走一圈,也不见“浊而甘”的洗心泉,只看到粟泉亭和泂酌亭之间“清而甜”的浮粟泉,其泉也是静水深流,独得幽雅宁静。

    记者查《方舆胜览·海外四州》、《舆地纪胜·海南》等古书,都见有双泉为“宋苏轼所凿”、“两泉相去咫尺”等内容,还载南宋名臣李光贬琼州12年,居双井(双泉)冈9年,再移昌化,故有诗云“曾是双泉旧主人”之句。

    对于“东坡双泉”命运,《民国琼山县志》舆地志载:元嘉泰二年(1202年),万郡守重修,蒋琬作记,后久填废。即文庄丘公(丘濬)亦有“双泉湮没不可见”之叹。该志书还提到浮粟泉“其味更冽”、“泂酌亭虽圮,其基址并术根石尚存。但其上冢墓累累,已不堪用。”

    因双泉而生曾经被毁的亭堂或原址或移地重建,已基本陆续复原,唯双泉只剩一眼,看看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郡守叶汝兰借泉颂扬,亲笔题写在粟泉亭上的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衿”,又看看由叶汝兰所题、清代著名金石家汪厚所书刻于泉台上的“浮粟泉”三个字,让人不由感慨万千。浮粟泉前的石碑给人欣慰,碑上记载了1997年再修这个苏公谪琼期间留下的重要遗迹的经过。

    “那个混浊的叫洗心泉,在元末明初已湮没,具体位置也不知在哪,现在也很少提它了!”五公祠景区讲解员王丹介绍说,这个在清朝又重见天日的清泉——浮粟泉,是苏东坡所凿双泉之一,距今920年。过滤区是在1997年重修时所设,上下相连三口大小不同注满泉水的方井,上为泉眼,中为滤池,下为饮水处。“现在很多人来游园,首先要看浮粟泉,它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

    海南人文历史专家、学者刚峰认为,浮粟泉这口古井之所以被称为“海南第一泉”,除了是苏轼当年“凿的井”这一历史缘故外,还跟这里凝结了历代贤官们造福于民的情感有莫大的关系。泉边专门建有一牌坊名叫“思贤”坊,坊后就是著名的苏公祠。从海南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还没有哪个泉能荟萃这么多的历史人文,故此泉可谓“文化第一泉”。

    刚峰说,此泉列为海南第一,还有个风水轶事。当年,苏东坡在此开“龙眼”,有“龙泉”之称。此龙脉从五公祠沿岗而下,过龙歧村奔赴至海作为海口“五龙戏海”之一,海口亦有“五龙门庭”之称。苏公坡在此讲学,开启了海南文瑞之祥。

    浮粟泉历经近千年沧桑,虽然只有1米多深,表面看不见泉水喷涌,但神奇的是,水源旺盛,从不枯渴,不论大旱或大涝水位都保持不变。泉水多少年也难见水垢,一直纯净,清澈透亮,味道甘爽。曾有人在清代镶刻的“浮粟泉”匾下增刻“神龙”两字,可惜该匾在“文革”期间被毁。该口古井堪称“神泉”。

    居住在府城的老人们说,传说取水之人只要在井旁用脚一跺,井底下如源源不断的冒出水泡,那么来年一定会财源滚滚,生活蒸蒸日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海府地区的财主和商人到了除夕那天都会到井边踏上几脚,以祈求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有些距此较远的有钱人竟然还雇用人力或牛车拉泉水回家饮用,泡茶香醇无比。那时,泉水珍贵,如同圣水。后来该水经化验属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具有保健作用。如今,作为古迹保护,已不允许商用或随意私自取水。

    泉水汩汩忆东坡,饮水思源难忘恩。苏轼在海南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绝唱,也留下滋养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圣泉,它就像浸润两岸庄稼、美化城市的美舍河一样流淌不息,把香甜无声地流进世人的眼睛和心底。

    相关链接1

    历史名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关链接2

    【泂酌亭并叙】

    ■ 苏轼

    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南迁过琼,始得双泉之甘于城之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异味。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

    名之曰泂酌,其诗曰: 

    泂酌彼两泉,

    挹彼注兹。

    一瓶之中,

    有渑有淄。

    以瀹以烹,

    众咸莫齐。

    自江徂海,

    浩然无私。

    恺悌君子,

    江海是仪。

    既味吾泉,

    亦哜吾诗。

    【今译】

    琼山郡东西,众泉像从觱孔喷出,然而都很清冽却无人饮用。丁丑岁六月,我被贬儋州路过琼山,在城的东北角发现了甘甜的双泉,于是就告诉了当地人,从此来打水的人经常满满的。两泉相距很近,但泉味道不同。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被贬合浦,又经过这里,太守承议郎陆公,请我为泉上的亭子题名题诗。

    亭子题名为“泂酌”,为其作诗曰:

    分别从两泉中取水,

    把它注入一个瓶里。

    一个瓶子中的泉水,

    渑水淄水混在一起。

    烧成开水用来烹茶,

    不同泉水味道各异。

    江河滔滔汇入大海,

    浩浩荡荡坦然无私。

    热爱君子尊敬兄长,

    就以江海作为范仪。

    来这里品尝我的泉,

    又可以欣赏我的诗。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03版:美舍河故事·系列报道⑤
   04版:要闻
   05版:海口暖冬在行动
   06版:经济
   07版:双创新闻
   08版:广告
   09版:国内新闻
   10版:国内
   11版:国际
   12版:国际
   13版:社会
   14版:体育/文娱
   15版:教育
   16版:教育周刊
美舍河畔东坡情 “指凿双泉”润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