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城市更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七井八巷十三街 古色古香琼味浓
福地美食街 引来八方客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8年3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井八巷十三街 古色古香琼味浓
“琼台复兴”唤醒府城老城区

    ①黄昏时的海瑞故居。

    ②改造后的仁和坊,孩童在欢笑嬉闹。

    ③④忠介路示范经改造后令人耳目一新。

    ⑤改造后的培龙后街吸引市民游客。

    通讯员 龙泉 摄

    一座城市在历史发展变化中,不断更迭,不断更新。

    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千年古城,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见证了时间流淌。

    以文化为魂,突出古城城池建筑特色,注重民俗民风保护,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的街巷路网架构将逐步得到修复……海口府城老城区,伴随着一张“琼台复兴计划”的蓝图,向着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推进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建设迈开大步。

    □本报记者 史瑞丽

    城市更新:527条小街巷焕然一新

    早春三月,变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开始。

    漫步府城街头,步入忠介路,印象中拥挤不堪的街道,已是整齐划一、干净整洁;培龙后街,一段千年古城墙揭开神秘面纱面世;宗伯里一横路,这条特色商业街道,在历史的韵味中尽显繁华时尚……许多老城区的小街小巷,在城市更新的春风里焕然一新,风味犹存。

    这些变化源自于“双创”、“棚改”的机遇,源自于一张名为“琼台复兴计划”的大蓝图,源自于一座城市内在自我更新的契机。

    在海口府城金花村,细心的人发现,不觉间,脚下的泥土路变成了复古的青石板路,墙上的斑驳青苔被历史壁画所取代。在金花村生活了近60年的杨地妹说,现在的金花村是“历史上最干净整洁的时候”,以前泥土路,一下雨都不敢出门,路上的垃圾都漂浮起来,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回忆起旧日场景,老人说,正是因为有了对比,才知道现在是多么好。

    记者了解到,金花村不仅仅是路面改造,还包括地下管网、空中线路、外立面、绿化、亮化等多个方面,是立体式全方位改造。海口市琼山区住建局招标办主任吴多星说,金花村的改造结合“一里出三贤”的历史,按照明清民居样式设计,在广泛征求意见后,通过平整道路、规整管线等工程措施和立面整改、历史风貌构建等细节刻画,尽可能还原古村的质感,这要得益于琼台复兴计划项目。

    “当前,琼山主要的改变体现在三大方面。”琼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陈昊旻告诉记者,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红城湖片区、迈瀛片区等棚改稳步推进,进一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完成527条小街小巷升级改造、7个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打造福地美食街等特色示范街,建成“双创”广场,让市民拥有更多幸福感。二是城市景观更加靓丽。完成椰海大道、大英山路网和红城湖周边等街边绿地建设改造,拆除广告牌5.8万多平方米,加快航道俯视区绿化改造,复垦复绿废弃矿坑近300亩,让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三是城市管理治理更加精细。完成试点社区信息指挥平台建设,各社区网格员使用12345微联动APP主动处理办件达5万多件,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功能试点工作。

    文化挖掘:琼台福地留乡愁

    城市发展不仅要有外在的颜值,还要有内在的气质。而文化,就是一座城的内涵与气质。

    走进位于琼山区包道村的侯家大院时,屋檐栉比,檐上飞龙走凤的老屋,许多人的第一感觉是:“太震撼”!感慨整个大院就如同一座艺术的殿堂。

    作为全省文化高地的海口,是海南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省三分之一的文物遗产集中在此。海口明确提出,要把侯家大院这些记载着海口乡愁的历史文化印记保护好,要把文化村落的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作为海口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琼山,古时是琼州府(琼州)驻地,千百年来一直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老城区内遍布名人故居、书院文庙、鼓楼城墙、老街祠堂等名胜古迹。据统计,府城现有定级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26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5处,市级19处,占海口全市总数的四成左右。

    中规院副院长王凯特别指出,城市更新涵盖城市总体职能更新、环境更新、人文更新、生态更新等多方面内容,是“双创”的升级版。

    “以文化为魂,突出古城城池建筑特色,注重民俗民风保护”,记者了解到,琼山区在忠介路——培龙后街特色美食街的打造上也实践了这一理念。为挖据本地文化资源,海口将夯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加大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扩大骑楼老街保护和改造范围,实施“琼台复兴计划”,弘扬冼夫人文化,加大龙华东谭、琼山包道等13个“中国传统村落”和火山民居古村落保护。

    据琼山区政府复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目前的相关规划中,琼山区将以“一带两轴四巷”的保护框架为主。“一带”指的是沿护城河风貌控制保护带,“两轴”指的是以文庄路、忠介路为东西轴线,中山路为南北轴线,构成的“十”字轴;而“四巷”则指北胜街、马鞍街、绣衣坊和达士巷。在街道空间控制方面,则将逐步恢复北胜街、马鞍街、绣衣坊、达士巷等传统街巷的传统风貌。

    在积极推动城市更新方面,海口琼山还将“活化”开发文物古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重点实施琼台福地、府城鼓楼、邢氏祖祠、忠介路、文庄路两侧传统街巷及沿街建筑的改造提升项目;打造东门传统文化体验集市,推进美舍河迈瀛村“石室仙踪”、夏瑶村明昌塔“活化”开发等城市更新项目,提升琼山的知名度,深入推进“琼台复兴”。

    “五化”引领: 开启“琼台复兴”新征程

    琼山区是海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但老城区历史欠账多,建筑风貌参差不齐,基础设施薄弱。记者了解到,今年,琼山区将抢抓海口市“加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五化’先行的城市更新”的机遇,以“五化”为抓手,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今年春节期间,五公祠等景点赢得许多市民游客点赞。许多人都发现,修缮后的五公祠焕然一新,没了先前的颓败感,却又保留着原始的历史风貌。修缮五公祠是海口市和琼山区联手推动的文化遗址改造,也是“琼台复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琼台复兴计划”正有序实施,以延续古城千年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文化客厅。

    一砖一瓦都是城市的记忆,海口将用城市修补、城市更新的理念,抓好骑楼片区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留住城市肌理,让海口的文化瑰宝真正“活起来”。

    未来,海口琼山将以“五化”为抓手,推进城市更新,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围绕“一江两岸”发展战略,谋划拓展南渡江沿岸城市空间,推动滨江片区建设;加快迈瀛等片区棚改工作,推进凤翔商贸城项目,拓宽城市发展格局;推动S81海口联络线及周边区域市政化改造,升级完善老城区道路、地下管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同时,扎实推进净绿彩亮美“五化”工作,加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加大小街小巷、公园、广场绿化覆盖率;规范整治商业街道店铺招牌,谋划红城湖路建筑景观夜灯以及忠介路、中山北路等路段亮化工程,启动忠介路等街区改造。

    链 接

    “琼台复兴计划” 打造11类特色街道

    “琼台复兴计划”包括海南传统文化的复兴、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海上丝绸之路支点的复兴和城市人居环境的复兴,采取“1+3”的框架,即1个子项目执行和实施的平台,分空间、文化和丝路论坛3个专题进行推进,子项目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统筹并进。

    “琼台复兴计划”空间和文化两个专题都重点提出要在老城核心区“七井八巷十三街”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老街巷的历史文化特色,复原昔日八巷十三街的繁华,打造11类特色街道。

    具体讲,就是在蛋巷、少史巷、草芽巷、靖南街、尚书街和县前街打造美食街,把打铁巷改造为海南八音乐器街,将关帝巷和双龙巷打造为海南民俗展示街,达士巷为生活街道,东门街、北帝街、镇台前街和丁字街建设成仿古商业街,府前街打造成海南非遗展示街,南门街成为海南戏曲街,县后街作为黄花梨工艺品街,马鞍街打造成海南手工艺品展示街,北胜街为黎锦服饰街,绣衣坊则为刺绣制衣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城市更新
   06版:现代农业
   07版:卫生与城市
   08版:国内
   09版:国内新闻
   10版:国内
   11版:国际
   12版:社会
   13版:经济
   14版:体育
   15版:家居周刊
   16版:文娱
七井八巷十三街 古色古香琼味浓
福地美食街 引来八方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