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副 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扎根海南热土 构建文学家园
梁统兴新著 《美舍河遗韵》出版
首届京津冀图书展 将在河北廊坊举办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 亮相伊朗书展
走进色彩斑斓的 甘川文化村
“画说扶贫”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8年5月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海南热土 构建文学家园
——著名作家孔见谈岛屿写作
◀▶中青年作家们在倾听孔见讲课。

    文学在海南岛上走过了怎样的路?谁在海南岛上最早写出了好诗篇?古代文人和近现代文豪给当今作家怎样的营养?在不久前由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全省中青年作家培训课上,海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学者孔见对这些宏大的主题进行了梳理,并围绕“岛屿写作的可能性”进行了畅谈。

    □本报记者 彭桐 文/图

    流放历史悠久

    贬官铺设文学之路

    “在这座多风的岛上,我不是第一个被生下来的人,也不是母亲怀里唯一的孩子。早在很久很久以前,空旷的地面就响起了脚步声,山野之间已经有许多事情发生。我刚刚抵达的地方,已经有无数的人生活过,已经有无数的人离开。”在一首关于海南岛的诗里,孔见写下这样的句子。他说“人类的生活一两万年前,就在这个海岛上开始了”,今天我们谈海南文学,绕不开古代先人的人文铺垫,其中必须涉及一些重要人物。

    在海南的历史上,谁最早写了一句诗、一篇赋?史籍无法准确查知。孔见认为,在海南最早写了一首好诗,应是唐朝鼎盛时期和父亲一起当了两朝宰相的李德裕。李被贬海南后在“忘却亭”写了一首诗《登崖州城作》,诗中道“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海南岛的景况在这首诗中展现,也表达了作者远离权利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放逐和遗弃的状态与心情。在李德裕笔下,当时的海南岛非常荒凉,瘟疫肆虐、毒虫遍地,几乎不适合人类居住。其后,陆续流放到海南的贬官,史料记载有名有姓的达数百人。

    海南岛何时不再作为流放地?孔见介绍说古时海南岛上的莘莘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需要过海至雷州半岛,后在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两次大的海难,数百考生丧生鱼腹。于是有识之士上书,嘉庆皇帝最终下令在海南岛上设置科举考场。随后就有几十人考上进士,有不少人在朝为官,被称为“海外的江南”。海南岛也就不再被认为蛮荒之地,朝廷流放官员也就不南下了。

    孔见说,在史册和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宋代名臣、官至副宰相被流放到崖州的卢多逊,在其笔下海南岛是世外桃源般美好;再就是写下海南史上名篇《天香传》的丁谓和作为“文学高峰”的苏东坡。“这些贬官铺设了海南的文学路,使海南在唐宋时期就扬名内地!”

    本土文学巨匠

    古代诗文佳篇频出

    孔见认为,除了要了解被贬海南的李德裕、卢多逊、丁谓、苏东坡等4位历史名人的人与文,海南文学史上还有许多本土作家必须了解,如探花张岳崧等,但诗文成就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丘濬、钟芳、王佐、吉大文这四位本土古代文学作家。

    丘濬是琼山人,王佐是临高人,钟芳和吉大文是三亚、乐东一带人。他们本身是官员,也是文人,各自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民间传说,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像丘濬由海南出去,到京城当官,当到文渊阁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丘濬少时所写的《五指参天》,在海南可说是家喻户晓。这首关于五指山的诗作,从文学水平上讲,现在还没有人超越!”孔见说。

    钟芳不仅诗写得好,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留存于世的名诗《鳌山》,气度卓而不凡。钟芳和丘濬都是明代学者,在岭南文化地区都有很高的地位。

    王佐的诗作,时人认为可比唐宋诸大家,号称“吟绝”,与丘濬、海瑞、张岳崧并称“海南四绝”。他所著的《鸡肋集》《琼台外纪》中,收录有众多海南咏物篇章。

    在清代出身书香门第、博览群书的吉大文,也是佳作众多,其诗文雄深雅健,脍炙人口。郭沫若校正《崖州志》时,赞赏其文才不亚于进士。他与胞兄、道光年间拔贡生吉大升有“大小吉之誉”。他著《镜湖诗抄》,题“崖州八景”,让今人从其作品中看到当时海南的诸多人文风貌。

    “海南岛上的文学路,海南本土的文人先贤们已做了很好的铺垫,历史在期待后人们有很好的传承!”孔见如是说。

    当代作家作品

    提升海南文学高度

    “海南文学在当代的起步,自新文学开始,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孔见说,海南近现代除了涌现了征军、林诗钧、云逢鹤、邝海星等一批优秀诗人,还产生了孔捷生、郭小东等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他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品就能够越过琼州海峡在一些核心刊物上发表,从而产生一定的知名度。“他们对海南的抒写能够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能够让众多的人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找到海南岛,跟他们较强的地域性创作有密切关系。”

    孔捷生是广东南海人,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在海南岛生活与工作,写下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被当时誉为“中国伤痕文学新锐”。海南岛原始森林的那种神秘、繁复、诱惑等,孔捷生在《大林莽》里面写得最为充分。孔见认为,我们现在如果要写海南岛的生态,就绕不开孔捷生及其相关作品,其《大林莽》曾在全国产生极大的影响。

    郭小东也是广东人,后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孔见说,1966年,15岁的郭小东以广东省第一批知青的身份来到海南,在原始森林的黎母山农场插队伐木。在海南的10多年间,他目睹了知青们太多的生离死别及当时海南社会种种,这一切成为他日后步入文坛的创作源泉。“当年郭小东就住在黎母山脚下,每次他从外面回来,都会跪在山前,这是他表达的一种深切的情感!如果你想写关于黎母山的东西能超过他,你就要了解他和他的相关作品!”    

    写小说的还有位伊始(原名鲁庆彪),上世纪40年代末出生于文昌清澜,生活在府城,毕业于海口市第一中学,曾有过十年上山下乡经历,曾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当过广东省文学院院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写下了《金秋十月》、《黑三点》、《野蛮部落》、《男人地带》等一系列小说,获得了诸多奖项。

    孔见说,这些老作家们创作的跟海南相关的作品,增加了海南文学的海拔高度。

    海南文学瓶颈

    找准题材深度挖掘

    孔见认为,自1988年以来,关于文学方面的开拓是通过“旅居”写作和本土写作来完成的。在“旅居”写作方面,张浩文、杜光辉等一批作家上岛后,海南文学的起点被提升,但这些作家只是在海南岛上写作,没有完成文学的本土化,没有海南生活的经验和文学的转化提升。在本土写作方面,崽崽、符浩勇、李焕才、符兴全等作家做出了一定业绩。

    孔见说,海南在中国文学版图上,还是能够找到标志性的建筑物,比如说韩少功和《天涯》。“如果把《天涯》的门坎降低,我们就很难跨过琼州海峡了!要继续保持《天涯》的高度,努力渡过这个海峡,应是一种选择。”

    在对现实写作的分析中,孔见认为海南文学还存在瓶颈,也有突破的可能性。“海南岛文学还有一种蛮荒性,还存在着需要开疆拓土的重大任务。”孔见说,海南文学的蛮荒,首先还是题材的蛮荒。

    海南千年的流放史、两千年的移民史,都充满了传奇、跌宕起伏的故事,却没有文学书籍记录。有100多年跟南洋文化有关的历史,散落在海南岛的椰林深处、乡野村落,也没有人把它捡起来好好书写;海南岛还有丰富的革命史,可是只有娘子军题材被高度开发,其他很多传奇人物,海南作家几乎没有去触及,大多是业余作者在“糟踏着写”;还有海南岛的黎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外来文化融通中产生的种种冲突,有作家的小说里有所反映,但是欠缺的是深入……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称海南岛的孤独和蛮荒已经被丢光了,没有人去占领!”孔见感叹地说,这些题材上的蛮荒,也正是文学上的宝贵资源。海南岛的文学资源还处于一种浪费的状态,就像西瓜烂在地里,没有人吃,这是让人遗憾而又非常心疼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我们的文学还有事可做,有所作为。海南还有文学的处女地需要去开垦,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志和才华,应该会有所成就!”

    孔见还专门谈到想象力的构建、审美的修饰,以及精神的关怀和思想的跟进。他感慨,目前还没有大师级人物把海南岛上的生活、物事,从审美角度形成一种风格进行叙述。他建议海南作家要看清弱项,在语言的修辞方面狠下功夫,在精神和思想方面也应向国内外文学名家学习。作家队伍要借文化遗存,构建文学家园。“尤其作家本身不要把自己封闭,不要半拉子的写作,要想方设法靠近人类精神前沿,穷尽学识、才华,穷尽可能性,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研磨,找准题材深度挖掘,让美好的文字从内心自然流出,写出真正有份量、能传世的作品。”孔见说。

    ■名家档案:

    孔见 汉族,1960年出生于海南,著名作家、学者。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涯》杂志社社长。曾历任《海南开发报》副总编辑、《新东方》杂志常务副主编等。主要从事小说、随笔、诗歌创作和哲学研究,有随笔集《卑微者的生存智慧》《赤贫的精神》《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诗集《水的滋味》、小说集《河豚》、评论专著《韩少功评传》等出版。获省作协第一届“美兰杯青年文学奖”和“海南文学探索者三十强”称号,为海南省委省政府特聘咨询专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要 闻
   04版:城市更新
   05版: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海口巡礼
   06版: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海口巡礼
   07版:国 内
   08版:国内/国际
   09版:社 会
   10版:经 济
   11版:副 刊
   12版:体育/文娱
扎根海南热土 构建文学家园
梁统兴新著 《美舍河遗韵》出版
首届京津冀图书展 将在河北廊坊举办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 亮相伊朗书展
走进色彩斑斓的 甘川文化村
“画说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