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
牢记嘱托 奋进椰城
 
标题导航
退休老翁痴迷“爬格子” 10年出版4部长篇著作
中国岩刻艺术走进希腊雅典
西藏完成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德国将对电脑游戏产业加大投资力度
埃及举办第四届“法老村”国际文化节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9年4月1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老翁痴迷“爬格子” 10年出版4部长篇著作
酷爱读书与写作的吴应佑。

    海口七旬老人吴应佑,从10年前退休时起就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四部长篇著作,其中有三部长篇小说,分别以“太阳”“月亮”“星星”命名,此外“仰望天空”写的是“人间事”。“三部曲”已有两部获得全国和省级奖项,而且“太阳”还填补了中国信托业题材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空白。一个本可尽享天伦之乐的老人,10年如一日痴迷于“爬格子”,且硕果磊磊,他有着怎样的文学情结和创作理念,又缘何痴情于天上的物象?海口日报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专访。

    □本报记者 彭桐 文/图

    天空三部曲 写尽人间事

    从2008年至2018年,也是在吴应佑退休后的10年里,他先后出版了《太阳是这样的》《月亮不在云里》《星星在眨眼》和《好长的梦》等四部长篇著作,其中前三部为长篇小说,后一部为文集。3部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有《太阳是这样的》长篇小说研讨会,各家媒体所做的专题报道和评论外,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太阳”和“月亮”,还分别在2017年和201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海南省文学双年奖。

    吴应佑最早于2008年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是这样的》,是当代首部全方位深层次展现中国信托业改革史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揭示当代金融从业者命运轨迹的词典。有评论家以“动笔、动情、动心”为题,指出这是“一部以中国金融信托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揭示了这一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勾起了人们对上世纪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它以较强的可读性,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从书名上看,我的这3部长篇小说似乎是科幻小说,写的是天上的故事。其实不然,我写的完全是人间的故事!”吴应佑说,正像他在《月亮不在云里》的后记里说的一样,小说描写的是人世间的真实故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反映,小说就像一台摄像机,镜头始终瞄准人间大地,与太阳月亮没有直接关系。

    “我的这3部长篇小说是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进行创作的,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一种尝试!”吴应佑解释说,小说并没有去描写太阳月亮星星,而是从太阳月亮星星里找出寓意和启发,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这在他的小说后记里都交代得很清楚。

    在《太阳是这样的》后记里,吴应佑写道:“太阳是这样的,指的是要认清与尊重事实与客观的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的主观努力与客观规律对抗,或违背了客观规律,或受到客观环境的严重制约他是难以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小说里的文青池、杜大成这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的不同结局,都体现了这样的命运,都是围绕着这样的命题进行塑造的。

    《月亮不在云里》的后记里,也为这个书名做了解释:人们总被一些假象迷惑,就是找不出事物现象的本质,就像人们仿佛看不见月亮时,总以为它被云遮住了,其实,它离云层还有十万八千里。因此,找不到事物本质时,只能被它的假象迷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星星在眨眼》没有后记,其实这部书名是一目了然的。大雁村的500亩地该不该征,征这块地对发展经济有什么好处,对农民有什么好处,小说里没有明确交代,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只有星星在眨眼,它是什么意思呢,也没人知道。这样小说体现的命题,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对不对,行不行,只有老天爷知道了。“我这样描写,可能是消极的,其实我是想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吴应佑说。人们在思考,在质疑,可是找不到答案,抬头看星星,星星在眨眼,人们明白了,也许星星知道这个为什么了。

    创作秘诀 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吴应佑写第一部长篇小说时,已年届六旬,成为退休老人后又相继创作3部长篇小说。他说自己能在10年时间内推出4部长篇著作,最大的秘诀就是在创作上一直坚持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首先是坚持写熟悉的题材。吴应佑说,小说选材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长篇,对小说的题材陌生,毫无熟悉,写出来的小说肯定空白无力,甚至破绽百出。吴应佑的三部长篇小说前两部都是金融题材,后一部是农村题材,这跟他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吴应佑从部队转业在金融部门工作了20多年,又是在农村长大的人,从农村去当兵的,因此对这两方面的题材是再熟悉不过了。

    其次是坚持写熟悉的人物。文学是人学。小说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塑造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到作品成败的重大问题。吴应佑说,他在构思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时,很注意这一点。吴应佑当过兵,在军营里度过了17个春秋,转业后分到了金融行业。因此,他在构思这三部小说的男主角时就给他们定位,首先必须是转业退伍军人,其次才是商人、老总、行长和村长,像小说中的文青池、方南洋和王京山都是转业退伍军人。而小说中的女主角,像林婉枫、肖朋月和宫月娥,分别是女行长和农村妇女。“我对这类人物实在是太熟悉了。他(她)们的面孔,他(她)们的举动,甚至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我闭着眼睛都能描绘出来!”吴应佑说,小说中刻画的其他人物,也如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一样,栩栩如生。

    第三是坚持写熟悉的地点(地理环境)。吴应佑的三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在海南岛北部的城市和农村。《太阳是这样的》里面的亚海市,实际上是海口市。《月亮不在云里》中的椰山市富城镇就是以前的琼山市府城。《星星在眨眼》则是他老家灵山、云龙和土桥一带。吴应佑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出生在海南岛北部,从小耳濡目染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都在他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当代革命家、被誉为“海南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冯白驹,历史上的海瑞、丘濬等杰出人物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和成长的。吴应佑说,他对这片红土地实在是太熟悉太热爱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他的三部小说中有三个重要地点,都带有一个“红”字,《太阳是这样的》中的“红门湾”,《月亮不在云里》中的“红椰湖”,《星星在眨眼》中的“红坎坡”。“要说用意,也是有的。我在这三部小说中,把故事发生的重要地点冠以‘湾’、‘湖’、‘坡’,目的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记住海南岛北部的这片红土地。”

    第四是坚持写熟悉的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很难创作出好作品的。“坦白的说,我创作的这三部小说,都和我的经历有关。”吴应佑说,不管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工作经历甚至在爱情婚姻方面,他都是有感而发,“当然,我也了解了很多战友、同学、同事和朋友的生活经历,将之汇集一起溶到了小说里面,才构成一幅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生活画面,使小说引人入胜,收到了较好可读性的效果。”

    辛勤耕耘 唯有文学梦不曾中断

    吴应佑1948年出生在海南岛北部红土坡的农村里,他从小就是一个文学迷,曾梦想长大后要当一个作家、文学家。而命运却捉弄人,1966年,正当他高中毕业准备高考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临了,他的大学梦就这样一夜之间破灭了。

    1968年3月,吴应佑毅然报名参军。来到部队后他进步很快,入了党,提了干,29岁那年,已是营级干部,当上了海南军区电影发行站站长,也是广州军区文化工作站海口分站站长。吴应佑在军营里度过了17个春秋后,1984年转业到海南农业银行工作,后又调到海南省人民银行工作。1995年1月,又从人民银行调到海口市信托投资公司任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5年,2000年9月,海口市信托投资公司被人民银行宣布关闭,并派工作组进驻公司接管。从此,他便下岗失业,直至2008年退休。

    “有生以来,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我做了各种各样的梦,有美梦,有噩梦,更多的是各种离奇古怪、莫名其妙的梦。但是要当作家、要当文学家的梦从孩提时开始,梦了几十年!”吴应佑告诉记者。从吴应佑发表的各种文章和文集里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是他几十年不懈努力、辛勤耕耘的结晶,也是几十年对文学的酷爱、入迷、痴心不改的见证,“有时我在想,有生以来,走过很多路,可文学这条路一直在走下去;有生以来,换了不少工作单位,谋了不少职业,可文学既不是固定单位又不是固定职业,却在自己的心中定格了。就是说,在自己做过的千千万万的梦中,唯有这个文学梦没有中断,真的好长,好长!”

    吴应佑说要感谢两个人,这两个人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其中之一是他的母亲。吴应佑的母亲是缠过足的农村女子,没有读过书,却很有文学天赋,爱讲故事。吴应佑小时候,母亲曾给他讲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岳母刺字等故事,都讲得绘声绘色。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偶尔有公期,村里演上一场海南戏(也称琼戏),第二天,母亲就可以把头天晚上看过的戏情故事梗概表达出来,当作故事讲给他们听。且母亲对戏中的唱腔唱词也能记些下来,回家后学着戏中人物哼几句。这些都给吴应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上了初中的吴应佑,只要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像《水浒传》《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他都会像母亲那样,把小朋友召集起来,在村里的大榕树下,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

    吴应佑说第二个文学引路人是他的二哥。1960年6月,他刚小学毕业,其二哥已是初二学生了。那年暑假,二哥从学校带回两本书,一本是海南作家吴之的中篇小说《破晓之前》,一本是《回忆广州起义》。由于好奇,他首先拿起《破晓之前》看了起来。《破晓之前》成为他一生中第一部文学作品,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故事情节,像磁铁一样,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他完全没有想到,文学作品中竟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几乎一口气看完《破晓之前》,紧接着又看完《回忆广州起义》。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一有机会,就找书看,如饥似渴。

    正如吴应佑在《太阳是这样的》后记里所写的:“我从小喜爱文学,曾梦想过长大以后要当作家、文学家。可命运却同我开玩笑,到60岁才写出这么一部拙作……”吴应佑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由于下岗失业,生活上也有诸多不便,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使一切困难和压力给他让路。“如今,得到的回报和荣誉暂且不去想它,我认为是自己坚持了文学梦,才能在十年里出版四部长篇著作,才让我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在文学的海洋里享受着快乐。”吴应佑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牢记嘱托 奋进椰城
   04版:要闻
   05版:国际
   06版:国内
   07版:副刊
   08版:文体
退休老翁痴迷“爬格子” 10年出版4部长篇著作
中国岩刻艺术走进希腊雅典
西藏完成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德国将对电脑游戏产业加大投资力度
埃及举办第四届“法老村”国际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