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城市更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海绵”建设成效显 对症下药治“痼疾”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9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绵”建设成效显 对症下药治“痼疾”

    “连日的暴雨,海口中心城区各路段和桥梁都没有积水。”9月4日下午,快递员李辉说,没有积水的路面方便车辆通行,雨天也能很顺利地给客户送货。

    9月1日起,受台风天气影响,接连几天海口普降暴雨。万绿园、凤翔湿地公园、广场路、南大桥、世纪大桥、海口市民游客中心及海口五源河文体中心等都经过“海绵化”设计改造,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解到,这些公园、道桥及建筑物均具备一定的“喝水”能力,暴雨天并没有存在严重积水的现象,海口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本报记者 吴祝好文/图

    “海绵”道路 积水难存易于行

    9月2日,开学第一天,海口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几乎没有积水,以后暴雨天用不着跟孩子涉水回家了。”当天下午,前来广场路市十一小接孩子放学的市民林强说,他发现学校门前广场的路面高出不少,路面整洁平整,走在上面不打滑。“这样的改造很贴心,防止下雨天孩子们滑倒。”林强说。

    “十一小前面集散广场路面在改造时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增强了路面的渗水、透水能力。”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十一小前面广场路面约1000平方米,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约200米长的人行道也用透水砖来铺设,雨水可通过透水砖渗入地面。学校门前广场抬高了15厘米,避免非机动车随意进入集散广场,同时设置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临时停放区,满足上下学接送孩子的需求。考虑到可能会有个别市民会骑电动车经过人行道,所以选用厚度达到6厘米的透水砖,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避免路面破损带来的烦恼。

    广场路于今年3月1日开始施工,5月份完成施工,恢复通车。改造后的广场路排水能力比以前更快速。施工时,广场路大同路口到花梨街小拱桥约220米路段,在原路面基础上提升路面高程,安装雨水篦子和管道等排水措施。

    在白驹大道改造及东延长线工程项目现场,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充分考虑降低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绿化景观设置多种海绵设施。在道路侧分带设置下沉式绿地,可吸纳地面雨水,并截流污染物。雨水较大时,过量雨水通过溢流口汇入雨水收集管道,收集的雨水经过截污井截流净化后进入蓄水池收集,过量雨水将溢流到路边的植草沟。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绿化带内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渗入地下后缓慢流入集水盲管,最后进入蓄水池,蓄水池内的水在天晴时可进行绿化浇洒。通过海绵道路的建设,使得33毫米以下降水不产生外排,减少了80%道路污染物排放,降雨年综合利用率超过75%。

    “海绵”公园 赏心悦目生态美

    “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万绿园的,如果有积水我就回家,没有的话我就留下来活动筋骨。”9月4日早晨,趁着下雨间隙来到万绿园散步的王玉慧阿姨告诉记者,昨晚凌晨三四点还在下大雨,要是以前,连续几天的大暴雨,万绿园的路面和草地都要泡水大半天,现在都没什么积水,不影响人们来锻炼身体。

    曾经的万绿园内,部分道路因年代久远,铺设陈旧,大多是混凝土道路和沥青道路,渗透雨水的能力差。此外,园区内初期雨水没有经过自然过滤直流入湖入河,导致内湖水质差。

    2017年,海口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园区内的现有沥青道路和水泥道路进行透水化改造,增强硬质区域的透水能力,有效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同时,利用大面积的绿地空间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体系,通过核心大草坪区域和现状低洼地形成雨水花园收集雨水、续存渗透。所收集的雨水通过雨水花园排水口排入湖体或海里,也可以将净化后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公园花草树木的喷灌,对雨洪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今,新铺的海绵化道路干净宽敞,情侣们骑着双人自行车穿行,老人相伴漫步,孩童嬉戏逐闹,即使是刚刚下过雨,也可以前来尽兴玩耍。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公园里的观景桥路面及大多数景观道路都是采用透水沥青铺设的。下雨时,一部分雨水通过透水沥青路面直接渗入到桥体排水系统或土壤里,避免路面大量积水。

    从公园山丘拾级而下,错落有致的八级湿地梯田尽收眼底。这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梯田之所以能净化污水,是因为它具备一定的“喝水”能力。雨水和附近的污水收集起来,经过梯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流动,通过田料的过滤、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代谢物质,达到排放标准才能够流入美舍河。“把水中的污染物及杂质去除,还给我们一汪清水浸润着美丽的凤翔湿地公园。”市民梁少花教诲女儿说,这样的美景来之不易,要珍惜身边的美景,爱护家门口的公园。

    “海绵”建筑 “喝”饱雨水重复用

    位于滨海公园内的海口市民游客中心,其外墙用红色火山石铺设,如点缀在翡翠上的一颗红宝石。在海口市民游客中心东侧有一小瀑布,是一处景观。“瀑布的水景是利用收集的雨水打造的。”市城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海口降雨量大的气候特点,市民游客中心项目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装置一套雨水回收系统。雨天时,雨水通过项目的市政雨水管,被一个容量为近500立方米的雨水蓄水池“喝”进肚子里储存起来,经净化设备过滤后,部分雨水又转移到雨水清水池中,然后通过泵组给露天停车场洗车及绿化带浇灌等。同时,积蓄的雨水经水泵输送至市民游客中心的假山往下倾泻,形成6米高的小瀑布。从而实现了雨水回收重复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不仅是市民游客中心,记者了解到,五源河文体中心项目的建设也融入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五源河文体中心项目装有雨水收集系统,下大雨时,一部分雨水将被收集起来,经过滤后用于浇灌植物等用途,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一部分雨水通过人工水渠排出去。此外,五源河文体中心屋面的绿化带,排水系统也经过优化设计,除了外表科学规划排水沟导流雨水外,土层里还分布着滤水层、盲管和盲沟等渗水系统,一部分雨水可通过过滤层渗入盲管和盲沟进行排水,确保了土层不会因为蓄水过量而导致植株烂根。

    桥梁是海口重要的建筑物,也是交通要道。“我记得3年以前,只要连续下大雨,南大立交桥和世纪大桥都会积水,有时候积水过深车辆无法通行。”开了9年出租车的司机符强说,他留意到,现在南大桥和世纪大桥经历长时间强降雨,桥面确实看不到积水的现象。“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对南大桥和世纪大桥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市城建集团桥管公司负责人说,他们采取多种措施,在南大桥和世纪大桥上搭建排水管,增加和扩大泄水孔,引导雨水通过泄水孔从管道排出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要闻
   04版:城市更新
   05版:时评
   06版:民生
   07版:民生
   08版:海南金融
   09版:经济
   10版:国内
   11版:国内
   12版:卫生健康
   13版:国内/国际
   14版:副刊·阳光岛
   15版:粤桂琼十三市报业联盟专版·肇庆
   16版:文体
“海绵”建设成效显 对症下药治“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