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关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聆听他们的脱贫故事 感受他们的自强力量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他们的脱贫故事 感受他们的自强力量
吴乾高在自家的绿橙地里采摘绿橙。 本报记者 陈长宇 摄
王昌黄在自家庭院喂鸡。 本报记者 邝晓霞 摄
王传书获得2020年海口市电商扶贫先锋个人。 (琼山区甲子镇昌西村委会供图)
王开明在村橡胶树林外的草坡上放牛。 本报记者 史瑞丽 通讯员 龙泉 摄
曾传满在美兰区“田教授”技能培训活动中为其他村民和贫困户现场讲解养牛知识。 本报记者 曹马志 通讯员 王聘钊 摄

    今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同时,今年还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今年的国家扶贫日意义特别。

    在今年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海口脱贫攻坚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2020年9月,全市22个贫困村,4346户1929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口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紧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一步一个脚印,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一路走来,贫困群众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脱贫,用双手和勤劳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他们的脱贫故事,则成为一个个奋斗的事迹被长久传唱。

    秀英区永兴镇脱贫户吴乾高:

    教育产业齐帮扶 一家生活有奔头

    本报10月16日讯(记者陈丽园 通讯员陈创淼 郑峻敬)“我3个孩子还在读书,单靠我们夫妻俩打工,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真的感谢政府给予教育等方面的帮扶。”10月15日,说起这几年家里的变化,秀英区脱贫户吴乾高道出了从艰难困苦中将子女培养成才的喜悦:“老大已经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了,老二老三都在读大学,三个孩子都能圆大学梦,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吴乾高是永兴镇建群村委会美梅村人,一家5口人,早年靠打零工及种植荔枝为生,3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14年7月,吴乾高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此,秀英区政府因户施策,给予其教育帮扶和产业帮扶,减轻了吴乾高一家的经济负担。经过帮扶,吴乾高一家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脱贫后的吴乾高,发展种植的积极性更高,继续寻找致富新路子。2016年,吴乾高开始种植火山绿橙,今年9月底开始,在永兴电商扶贫中心的帮助下,吴乾高将他种植的火山绿橙上架到微店等电商平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吴乾高家的转变是我市大力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教育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实现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保障了教育特惠性资助资金发放错漏率为“0”,农村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逐渐实现义务教育脱贫攻坚“0”掉队的目标。

    龙华区龙桥镇脱贫户王昌黄:

    身残志不残 内生动力强

    本报10月16日讯(记者邝晓霞 特约记者刘伟)10月16日一大早,海口龙华区龙桥镇永东村委会脱贫户王昌黄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开始忙活起自家的庭院产业。据悉,王昌黄是肢体四级残疾人,近年来通过多元化发展养殖产业,顺利摘下“贫困帽”,两次被邀请到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传经送宝。今年疫情发生后,王昌黄还主动参与疫情防控。

    走进王昌黄家的院子,满地觅食的鸡成为院中一景。在庭院一隅,一株株百香果苗在架子上生长蔓延。

    “将土地利用起来,不仅能提高收入,还能改善居住环境。”王昌黄笑容满面。过去,缺资金、缺技术、缺想法,庭院一直荒废,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在养鸡、养羊的同时,开始利用自家院子种植百香果、火龙果。

    王昌黄夫妻俩都是肢体四级残疾人,无法从事高强度体力活。2015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仅1600余元,2016年被列为精准扶贫户。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得到保障后,他有了创业发展的想法。在龙桥镇政府支持下,2017年3月,王昌黄联合另外19户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发展养殖业,合作社养羊规模由55头发展到100多头。

    今年疫情发生后,王昌黄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和村干部一起负责村口劝返点的值守工作。“政府帮了我那么多,我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馈社会。”回忆起这几年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王昌黄感激不已。

    琼山区甲子镇脱贫户王传书:

    做好“乡村买手” 带领村民致富

    本报10月16日讯(记者赵汶) 16日,琼山区甲子镇昌西村脱贫户王传书一如既往地忙着昌西电商服务站的农产品订单问题。想到自己从贫困户到海口市电商扶贫先锋个人的人生转变,王传书感慨,一切全靠党和政府的精准帮扶政策。

    2013年8月,王传书刚出生的儿子患上了“小肠横结”。为了给孩子看病,他四处奔波辗转求医,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6万多元的外债。2014年,因病致贫的王传书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王传书的困窘生活迎来了转机。

    在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的产业帮扶下,王传书逐渐开始发展槟榔、金桔、橡胶等产业种植,同时还积极参加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

    为了早日实现脱贫,王传书还主动通过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平台学习农业技术助力产业发展;主动参与昌西村的消费扶贫直通车活动,作为乡村买手,帮助村民挑选适合销售的农产品,并积极借助电商平台,将昌西村的金桔销到省外,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助力消费扶贫。而他自己,也通过不懈努力,先后被评为“夜校先进个人”“2020年海口市电商扶贫先锋个人”等称号。

    如今,王传书依旧在为农产品的销售不断奔波忙碌。他说,自己还要积极借助电商平台,帮助更多村民共同致富,与大家一起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琼山区甲子镇脱贫户王开明:

    念好“养牛经” 敲开致富门

    本报10月16日讯(记者史瑞丽 通讯员蔡发信)10月15日上午,在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琼新村民委员会卜世昌村橡胶树林外的草坡上,王开明手执一支牧牛鞭,指引着他的牛回棚。2016年,甲子镇政府产业扶持他2头牛,如今发展到存栏70多头。

    “我家原来光靠种植庄稼和瓜菜,收入微薄。在政府的帮扶下,产生了养牛的想法。”王开明说。2016年8-10月,甲子镇委、镇政府先后投入16000元购买2头牛给王开明饲养,帮助他发展养殖业。他自己当时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购买了2头牛一起饲养。

    当时缺乏养殖经验,帮扶责任人想方设法找镇里的养牛能手“手把手”传经送宝。为帮助王开明解决养牛技术难题,甲子镇不仅邀请农技专家前来“把脉问诊”开“药方”,还组织他到养牛基地考察学习取经。

    “养牛要了解牛,这样才能把牛养好。”说到牛,王开明变得滔滔不绝:“我比较偏重于养殖海南黄牛,因为它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快,效益好,一般一年就可以出栏。”通过科学养殖,王开明养的母牛基本上每年都能产下1头牛犊。

    这两年,为扶持王开明进一步发展养殖业,甲子镇委、镇政府想方设法通过扶贫小额贷款渠道帮助他先后申请了贷款40000元。如今,王开明养牛产业取得较好效益,所借贷的扶贫小额贷款已全部按时还清。在他带动下,不少村民也都走上了致富“快车道”。

    美兰区大致坡镇脱贫户曾传满:

    勤劳拔“穷根” 争当“田教授”

    本报10月16日讯(记者曹马志 通讯员王聘钊)“现在的好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到全区首批“田教授”,美兰区大致坡镇美桐村村民曾传满依靠勤劳拼搏实现人生的逆袭。

    2014年,曾传满做建筑工的父亲因意外导致身体一级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给曾传满父亲治病,这个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花光了所有积蓄,遗憾的是曾传满父亲最终还是去世了。

    “妻子在家带两个小孩,母亲因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重担都压在我身上。”曾传满说道。靠在外打零工,曾传满收入不高也不稳定,贫穷压得他喘不过气。2015年,一家人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生活才慢慢开始好转。

    为了发展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曾传满收到了扶贫干部送来的4头黄牛。为学好养殖技术,他买来养牛专业书籍,自学养牛知识。他还拜养牛专家为师,从学徒做起。最多的时候,他和妻子一共养了80多头牛,成为村里的养牛大户。

    “曾传满脱贫后,由于养牛技术好,乐于传授养牛知识,他被聘为美兰区第一批‘田教授’。”大致坡镇干部符惠妤介绍,该镇定期举办“田教授”课堂,发挥好脱贫榜样示范作用,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发展技能。

    脱贫后,曾传满第一时间向大致坡镇美桐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6月30日,我成为了预备党员。”曾传满从美桐村党支部获悉这个消息后,觉得多年的努力获得肯定,心中倍受鼓舞,干劲更足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关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05版:关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06版:关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07版:国内
   08版:国际
聆听他们的脱贫故事 感受他们的自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