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海口市电视夜校转型发展工作研讨会征文活动启动
“智志双扶”强化保障 助残脱贫共奔小康
物业不得随意赶租客
用心用情解民忧 产业兴村促蝶变
我省召开水运口岸秋冬疫情防控布置会
脚踏泥土躬身向前 脱贫路上心手相牵
海口开展核酸检测信息采集系统使用培训
游客在室内旅游场所 室外聚集时应戴口罩
国家宪法日:海口花样宣传 掀起学法热潮
我省举办宪法知识竞答网络直播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0年12月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脚踏泥土躬身向前 脱贫路上心手相牵
——记海口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办副主任李唐谟
12月4日,秀英区永兴镇建中村委会昌儒村,李唐谟正与脱贫户吴清亮探讨养蜂技术。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五年前,他从市农民技术学校教务科岗位,主动要求调到农业产业扶贫岗位;五年后,他用一组组详实的数据见证了海口推进产业帮扶成效,为贫困群众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他叫李唐谟,是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办副主任。在扶贫路上,他脚踏泥土,俯首躬行,全心全意投入,无怨无悔付出。

    □本报记者 马誉嘉

    产业扶贫“指导员”

    “区里同志喜欢叫我产业扶贫‘指导员’。我的工作是经常到各区镇和贫困户的家里,了解当地的产业帮扶政策实施情况,指导大家因地制宜壮大产业。”李唐谟说,从事扶贫工作5年来,和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心手相牵,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

    “阿叔,天冷了您要多穿点,这次过来看到您院子里的蜂箱变多啦。”12月4日下午,在秀英区永兴镇建中村委会昌儒村脱贫户吴清亮家里,一看到李唐谟,吴清亮喜笑颜开。

    吴清亮今年70岁,一家6口,于2014年7月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针对他提出了“种植+养蜂”产业帮扶计划,鼓励他扩大种植规模和养蜂规模。2016年吴清亮顺利摘掉了“穷帽”,成功实现脱贫。

    “今年我们家养蜂收入达到了9万元。”吴清亮告诉记者,脱贫初期他养殖的蜜蜂仅仅有35箱,明年有信心发展到200箱以上。

    酿造好蜂蜜,离不开过硬的养蜂技术。李唐谟和当地政府部门协调海南卓津蜂业有限公司为吴清亮赠送了蜂种,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同时还提供产品包装与销路。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蜂蜜的销路受挫。李唐谟知悉后,帮我们解决了这个烦心事。”海南卓津蜂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符少丽告诉记者,李唐谟不仅推荐他们参加各类消费扶贫集市,还在政策上给予引导,通过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脱贫致富“领路人”

    吴清亮的故事只是一个小缩影。李唐谟认为,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长效帮扶机制的内在要求。在李唐谟的建议下,我市各区大力推行“五带动全覆盖”帮扶模式,目前已培育32个经营主体,吸纳带动贫困户6267户次27368人次,组织帮扶贫困户达95%以上。

    李唐谟还指导各区农业部门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新扶贫模式,探索了“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和“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五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黑山羊、石斛、文昌鸡、花卉、莲雾、咸水鸭等特色农业产业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让贫困户变为股民参与生产经营,并从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技术帮扶、务工、订单帮扶等方面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党员就是要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在岗位上,千方百计为民解难题办实事。”李唐谟说,近年来,海口的贫困村他差不多都走完了,看到村里的变化,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5年来,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如同一粒粒种子,不仅在海口这片土地上成长、结果,还在村民心里激发出致富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
   06版:国内
   07版:国际
   08版:文体
海口市电视夜校转型发展工作研讨会征文活动启动
“智志双扶”强化保障 助残脱贫共奔小康
物业不得随意赶租客
用心用情解民忧 产业兴村促蝶变
我省召开水运口岸秋冬疫情防控布置会
脚踏泥土躬身向前 脱贫路上心手相牵
海口开展核酸检测信息采集系统使用培训
游客在室内旅游场所 室外聚集时应戴口罩
国家宪法日:海口花样宣传 掀起学法热潮
我省举办宪法知识竞答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