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副刊·骑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高峰体验”诞生伟大文学作品
中国新书推介会 在奥地利举行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两岸书画交流展举行
安徽徽州历史 博物馆落成开放
河北固安一工地 发现辽代墓葬
京味胡同摄影展 留住老城独特记忆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1年9月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大师的人生与创作之路”
“高峰体验”诞生伟大文学作品
海滨的讲解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
《梦游天姥吟留别》资料图

    “伟大的文学家是如何炼成的,卓越的文学作品是如何造就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文学家经历的丰富性、性格的多样性、品质的柔韧性、思想的深刻性都显得特别重要。深刻的人也可能写过浅薄的作品,但伟大的作品必然是出自深刻的文学家之手。”

    近日,“记得住历史,看得见乡愁”公益系列活动“琼州文化大讲堂”精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海滨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大师的人生与创作之路”,吸引了岛内外众多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现场聆听。

    □本报记者 吴雨倩/文 苏弼坤/图

    高峰体验

    塑造伟大的作品

    活动现场,海滨以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古圣先贤为例,重点讲述他们各自在自然、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的高峰体验,继而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我国古代文学家所经历的无比艰难凶险的生存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这些非常人所能接受的挑战对他们在各自人生道路上、文学事业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及重要意义,并归纳总结出塑造伟大人物所需要的一定的社会生态、人文环境和时代风气,以及个体命运的沉浮与整个政治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在长期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中,发现司马迁、李白、苏轼这些伟大的文学家有很多相似点,一言以蔽之——人生高峰体验。”海滨继而解释道,他们分别生活在西汉、盛唐、北宋这三个盛世高峰,不仅登临过江山胜迹的高峰,而且深刻体验过政治生涯的正逆向高峰,更与同时代的思想、艺术、科学等文化高峰人物比肩而立。司马迁、李白、苏轼在他们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前,就完成了第一次人生高峰体验——大量地高效地阅读和精通百家经典,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文化洗礼,进而自觉树立起“已将书剑许明时”的高远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三位分别是各自时代王朝地图上打卡次数最多、移动跨度最大、漫游频率最频繁的“旅人”,名山大川、通都大邑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司马迁随驾封禅泰山,李白梦游天姥山,苏轼书写庐山,都是他们登临揽胜的人生高峰体验的典型经历。

    司马迁、李白、苏轼都曾在最高统治者身边供职,司马迁在汉武帝朝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也因“李陵之祸”而被汉武帝下狱乃至处以宫刑;李白至少两度入长安,曾在唐玄宗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也在安史之乱中因“李璘之祸”而被唐肃宗下狱乃至长流夜郎;苏轼先后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在京九年,历典八州,也曾在神宗朝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哲宗朝被贬惠州、儋州;他们三位在政治上的正逆向高峰体验,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盛世王朝的至大至强,也让他们切身体会了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的至暗至痛。

    这一系列的人生高峰体验激荡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且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美术、音乐、文化各个领域的卓越代表形成了一个文化高峰,当这些高峰同频共振,司马迁、李白、苏轼笔下所诞生的,就有可能是伟大的作品。

    以小见大

    还原历史真实人物

    在纵横古今的这场分享会上,海滨坚持他一贯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引经据典事出有据,并加以科学论证,而且还发挥他幽默风趣的讲课特点,从现实中的小事件说起,与史上的大事件进行“胖与瘦”的比照,挖出处在历史风口浪尖上的风云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优劣,还原真实的历史英雄人物,让人“看”到不一样的历史生动画卷。

    “一般来说,登山是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件’,更是司马迁、李白、苏轼一生中的寻常事。但他们的登山事件却往往隐含着、折射着大历史、大叙事、大抒情,并最终以文字形式转换为不朽的文学作品。”海滨细致地向现场观众讲述。

    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迁作为郞官随行,这看似例行公事的登泰山,却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来龙去脉。来龙:司马迁此前有过故乡耕牧、帝都求学、漫游天下、朝中为郎、奉使西南的人生经历,恰恰是从西南归来赶赴泰山的途中,他去看望病危的父亲司马谈。永别了父亲司马谈,司马迁登泰山的心态就从史臣之子、朝廷郞官的旁观者、参与者悄然变成主动、自觉记录和书写大汉王朝和中国历史的使命承担者。去脉:因“李陵之祸”,司马迁面临处以死刑和接受宫刑苟活的选择,如果珍惜名节慷慨赴死,那么未完成的《史记》就是永远的遗憾;如果保全性命以完成《史记》的写作,就得接受耻辱的手术隐忍偷生。司马迁选择了后者。正因为他选择了后者,《史记》的写作也就由“史家之绝唱”的史学巅峰而兼有了“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贡献。

    在李白一生漫游名山大川、探访通都大邑的过程中,登天姥山也只是小事件,更何况是“梦游”!但恰恰是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奇丽的笔调揭示了李白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这个梦游登山小事件暗含或者象征的是李白大半生的人生追求与挫折的大叙事。李白离开长安,是自己上书请还,玄宗皇帝顺李白之意而已。李白赴京,希冀的是政治上大有作为,而非高官厚禄吟风咏月;事实上,李白在朝,担任的是文学侍弄之臣翰林供奉,而非参谋决策的宰相预备官翰林学士。正因为如此,“达则兼济天下”无法实现,就去践行“穷则独善其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最响亮的回答。因此,一桩小事件引发的这首长诗,以朦胧、微妙的方式,展现出李白千折百回、矛盾纠结、委曲复杂的内心世界,实现了大抒情。

    苏轼自入仕以来,已经先后在凤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既处理过棘手的京城地方事务,也经历过抗洪抗旱灭蝗救灾的州府地方管理的考验,更因上书直言、明确反对新法而得罪皇帝神宗、宰相王安石以及一大批“新党”,进而招致了一百多天的“乌台诗案”与四年之久的黄州之贬。仕途的大起大落,宦海的波诡云谲,命运的变幻莫测,带来了苏轼思想的重大超越,形成了苏轼创作的一个高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前后《赤壁赋》都是代表。

    人生如同没有打开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在苏轼这次攀登庐山观览秀色的过程,他打破了登山不写诗的自我承诺,在不断书写庐山、回顾历史的状态中思考社会、人生,既联系自己又跳出自己,既活在当下又跳出当下,形成了古今中外芸芸众生共同的思考命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醉心李白

    向往“真我”的人生

    活动现场,海滨除了讲解几位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文化大家、文学大师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以及传于后世丰硕的文化成果、精神财富外,海滨还特别注重结合他们各自的家风渊源、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均受过牢狱之苦和注重历史文化学习、儒释道融合的修养,所给他们各自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力量与积极影响,带领听众“看”清古代先贤坚定的人生足迹和丰富多彩的创作轨迹,给文学创作者带来启迪与感悟。

    此外,海滨特别倾心于探究“诗仙”李白。他说,高峰体验为李白带来的,不是自以为是的妄自尊大,不是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不是毫无节制的放纵不羁,而是以高远的理想碾压功利主义的欲望,以真淳的性情弃绝道貌岸然的伪饰,以卓异的才华舒展自然浑成的天性,或直面或藐视或战胜或超越种种黑暗、坎坷、困境乃至绝境带来的沉重挤压,从而达到既能翱翔于兼济和独善之间、又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既能深深植根民众,又能保持和张扬真我个性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既能翱翔于兼济和独善之间、又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既能深深植根民众,又能保持和张扬真我个性的人生境界。

    他说,李白在广泛吸收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以圣代复元古、大雅振新声为己任,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崇尚独立创造,追求自然天成,古体今体绝句歌行运用浑化自如,得心应手,没有哪一种题材,没有哪一种体裁能牢笼和限制李白的无尽诗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卓异的创作才华,李白的自由精神以文字的方式流传更加广远,千载之下,相视而笑,万里之外,心心相印。

    充满情怀

    用中英文讲好古人故事

    在谈到现当代的文学家,需要什么品质、才情和素养,才能匹敌古代的先贤时,海滨认真地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家,当代文学家最核心最首要的,依然是自身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

    海滨长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在分享他的“高峰体验”时,他告诉记者,最难忘却的是当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古代文学博士写论文时的感受。博士论文进入状态后的生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兴奋,从早到晚,几乎不出门不吃饭,全身心投入到写作的状态中,半夜累了,开门在楼道里透透气,无边的暗夜,幽深的楼道,如痴如醉的自己,体味学问与人生的幽昧之处,仿佛穿越到另一个时空。这种貌似艰辛的专业训练会潜移默化人格,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多角度思考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等品质逐渐融入自己的血脉,这些都将成为自己一生的财富。

    “非常庆幸,我的博士导师薛天纬在唐代文学研究界、李白研究界和高等教育界都有很好的口碑和威望。薛老指导我做研究,除了上课、讨论、检查读书情况,更多的就是带着我游学。”海滨回忆,在读博士的这几年里,薛老师引领着他,在京沪两地,举凡复旦、上大、上师大、南大、南师大、北大、北师大,及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些专业一流的大学和出版社,都有所经行。每到一处,先生们高谈阔论,满座春风,他则安安静静侍坐一旁,静听默思,涵咏其味。就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弘旷,精专之后再广博。

    提到接下来的创作研究方向,海滨说,他的重点始终放在研究李白与苏轼上,以现在比较成熟的线上线下课程《李白导读》的教学与研究为基础,打造面向英语世界的《李白导读》网络课程,计划出版中英文版的《李白传》;同时以许渊冲先生和美国艾龙先生的李白诗歌英译为切入点,继续做好李诗英译的研究工作。

    “如果围绕李白的工作进展顺利,就开始着手关于苏轼的同类工作。我希望一直满怀激情,继续努力,用中英文讲好李白与苏轼的故事,展示中国诗篇,传递中国声音。”海滨说道。

    ■人物介绍

    海滨: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潜心于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已有多部个人学术专著出版发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3版:要闻
   04版:国内
   05版:国内
   06版:国际
   07版:副刊·骑楼
   08版:体育
“高峰体验”诞生伟大文学作品
中国新书推介会 在奥地利举行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两岸书画交流展举行
安徽徽州历史 博物馆落成开放
河北固安一工地 发现辽代墓葬
京味胡同摄影展 留住老城独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