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3版
自贸港·关注
 
标题导航
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海南范式”
海口法院试点 “无纸化办案”
本周多阵性降水 最高气温34℃
我省发布本月 自然灾害风险研判
今年第二批取缔涉嫌 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公布
奔跑在江东新区建设一线的“小工匠”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1年9月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稳步改善,2035年海南长臂猿或实现种群翻番
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海南范式”

    头戴一顶“小黑帽”、手比脚长、没有尾巴;热带雨林是它们的家园,人类是它们的朋友,一生生活在雨林……它们就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的海南长臂猿。

    9月5日,海南省新闻办、省林业局在海口举行新闻发布会,并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在法国马赛举办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进行现场连线,向全球发布海南长臂猿新添2只婴猿的喜讯。至此,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群共35只。

    □本报记者 龙易强

    2只婴猿

    成长良好

    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列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一,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范围,是海南热带雨林原真性、完整性的指示物种。长臂猿之于海南,宛如大熊猫之于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海南大熊猫”。

    当天的发布会上,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金城介绍,3月2日和3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发现,海南长臂猿B群和D群各新增一只婴猿,分别为7月龄和6月龄。

    “从后续日常监测情况看,新增的2只婴猿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局长吴先明介绍,2只婴猿体色已由出生时的淡黄色逐步变为黑色。此外,吴先明还介绍了2只海南长臂猿发现的具体情况。

    吴先明透露,3月2日,霸王岭分局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在对B群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一只母猿怀抱一只婴猿,并拍摄到视频和照片;3月3日,霸王岭分局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在对D群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一只母猿怀抱一只婴猿,并拍摄到视频和照片。结合去年10月种群大调查和1月中旬监测B、D群家庭成员变化情况,基本判定B、D群各新增1只海南长臂猿婴崽。从外貌形态看,B群婴猿推断出生时间为今年1月底,D群婴猿为今年2月中下旬。

    8月23日,海南省林业局组织来自中山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的5位专家对两只新生婴猿进行论证。与会专家听取汇报和审阅相关视频和照片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两只婴猿出生证据确凿。至此,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5群共35只。

    国家公园建设有利于种群恢复

    “此次,海南长臂猿喜添两只婴猿,表明海南长臂猿繁殖状况良好、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稳步改善、海南热带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间得到修复和扩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切实可行的。”黄金城表示,这充分证明,开展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决策是适时的、正确的;海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强的、有力的;中国政府、全球科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措施是科学的、有效的。

    近年来,海南积极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把海南岛95%以上的原始林、55%以上的天然林以及生态区位中最重要的区域划为试点区,把加强海南长臂猿研究保护作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中之重。经过3年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充分证明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利于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恢复,有利于海南热带雨林的系统修复,有利于海南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记者从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举全省之力创新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强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国家公园研究院,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全球联合攻关,努力为建设生态环境世界一流的自贸港打造雄厚的绿色底板,为海南人民构筑幸福的绿色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充盈的绿色遗产,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精彩的“海南范式”。

    此外,国家林草局大力支持海南长臂猿研究保护,批准设立国家林草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把“海南长臂猿保护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列为第二批国家林草局长期科研基地。

    2035年或实现

    种群数量翻番

    9月5日,恰逢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在法国马赛举办,当天举办的发布会采取线下线上结合,国内嘉宾在海口新闻发布现场内,与马赛现场及其他线上参会嘉宾实时连线,同步发布海南长臂猿保护模式报告和新添婴猿的相关情况。

    IUCN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在致辞中表示,《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是大会期间唯一一场有关中国自然保护成果的新闻发布会,说明基于科学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保护正朝健康的轨道稳步向前。海南模式的成功,为很多没有条件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范例经验,突显了中国的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高度评价了发布《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和婴猿喜讯的重要意义,认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海南实践的重要体现,是省委省政府、国家林草局及林业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海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不断向好的重要标志。

    “我们将在5年内建立专职、专业监测队伍和监测体系,全面准确掌握海南长臂猿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情况。”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透露,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将按《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制定的路线图及时间表,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为全球长臂猿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至2035年,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或达到60-70只,实现种群翻番。

    ②海南长臂猿D群婴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①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热带雨林里的一只海南长臂猿(资料图)。                  新华社发

    ③发布会现场,与会嘉宾观看海南长臂猿宣传片。                  本报记者 王程龙 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3版:自贸港·关注
   04版:要闻
   05版:民生
   06版:时评
   07版:国内
   08版:国内
   09版:国际
   10版:副刊·阳光岛
   11版:文体
   12版:公益
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海南范式”
海口法院试点 “无纸化办案”
本周多阵性降水 最高气温34℃
我省发布本月 自然灾害风险研判
今年第二批取缔涉嫌 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公布
奔跑在江东新区建设一线的“小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