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扬帆搏浪立潮头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新农具 新农活 新农人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2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口涌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活力和崭新气象——
新农具 新农活 新农人
美兰区三江镇茄苪村水稻机插秧展示现场,农机手展示水稻插秧机和农用无人机。
秀英区永兴镇昌钗村岩始百年野生黄皮园内,果农通过抖音直播介绍自家种植的黄皮。
海南厚利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内,水果经销商通过直播推销农产品。
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琼山福稻基地内联合收割机在收割水稻,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这是在我们火山地区生长的百年黄皮树,黄皮果实饱满口感好,是真正的天然绿色的农产品,欢迎大家来采摘、游玩、品尝。”6月26日,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昌钗村岩始百年野生黄皮园里,钟邦富通过抖音直播向网友们介绍自家种植的黄皮,一串串黄澄澄的黄皮果获得网友的点赞和好评。

    直播间、智慧APP、智慧农具……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农具”逐渐进入海口广大农民的视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本报记者 马誉嘉/文 康登淋/图

    手机成“农具” 直播成“农活”

    田野里架起直播间,土特产变成“网红货”,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农民化身“新农人”……近年来,数字技术不断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嵌入衔接,直播电商成为当前农户推销农产品的重要渠道,为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千家万户的餐桌铺设了一条“快车道”。

    6月26日,记者走进岩始百年野生黄皮园里,只见黄澄澄的黄皮挂满枝头,果香扑鼻。

    “这里的黄皮树都是汲取着火山精华长大,最老的黄皮树树龄已经有100多年,树干直径就有20厘米。果园距离海口市区大概40分钟车程,欢迎大家来果园游玩。”在果园的另一侧,钟邦富正在熟练地操作着“新农具”——手机,通过直播热情地向网友推荐自家果园,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咨询果园的具体定位,计划周末带着家人来体验黄皮采摘游。

    钟邦富说,他们家里世世代代都种植永兴黄皮,他长大后,便从父辈们的手里接过这项手艺,开始他的黄皮种植事业。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发展,让钟邦富嗅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这几年身边刷抖音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启发我在抖音平台上注册了‘火山乡人’的账号,围绕乡村美景、美食特产、生产劳作等进行内容创作,收获了不少点赞和关注。”钟邦富一边向记者展示着他的拍摄作品一边说,近年来,政府部门也积极推广直播电商,通过技能培训指导大家如何以智能手机为载体获得先进适用的农业信息和技术,以及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等,这也让更多农户有机会使用“新农具”推广特色农产品。

    眼下,正是黄皮大量上市的季节,为了保持新鲜度,钟邦富一家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采摘黄皮。他正好借机拍摄黄皮采摘的素材,通过创意剪辑上传至抖音平台,既有科普性又生动有趣。“这些视频不仅展示了我们海口热带水果的特色和优势,还能吸引不少网友来到果园里采摘,为我们带来客流。”钟邦富说,通过手机这个“新农具”,一方面能为黄皮销售打开市场,同时还能宣传采摘游,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浏览、观光,一举多得。

    如今和钟邦富一样用好“新农具”,干好“新农活”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他们正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把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等美好愿景“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种植有“智慧” 无人机成“帮手”

    随着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进步,昔日“高大上”的植保无人机,如今已悄然进入海口的田间地头,助力农业生产“加速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翅膀”。

    位于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的琼山福稻基地,每到播种的季节,播种无人机就会在空中“大显身手”:按照预设航线,在稻田上空来回穿梭,把种子均匀地播撒到田中,不到2分钟,就完成一亩田的播种任务。

    多功能植保无人机已成为该村农户的“新农具”“好帮手”,这让墨桥村村民邓育辉感到欣喜,“传统人工播撒稻种,播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采用无人机播种作业,播撒精准、均匀,真是省工省力省成本。”

    五田家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白凤珍介绍,公司2019年在这里开始种植“琼山福稻”,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打造“琼山福稻”品牌,探索农业生产新路子。

    “我们的种子采用的是经过科学培育的新品种,从育苗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种植。通过种植基地的智慧大屏幕,可以实时看到土壤肥力、水分需求状况、作物早期健康情况等数据,为田间管理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据白凤珍介绍,该公司采用现代化种植手段和高效的栽培技术,从播种到植保都是用无人机全程作业,打造智慧水稻种植基地。

    “福稻比传统自留稻谷产量高,效益高。我家今年种了21亩。以前一季亩产大概800斤,现在可达1400斤,每亩收入能提高七八百元。”村民邓景江说,如今,植保无人机逐渐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新农具”。

    随着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采用植保无人机飞防这一新型植保方式,在实现病虫害的高效防治、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PP成“万事通” 从会种到“慧”种

    6月23日上午,在秀英区长流镇文毓村的水稻田里,满目金黄,一派丰收的景象。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一排排水稻被卷入机器。

    “通过我们眼前的这台秸秆捡拾机,不仅可以完成秸秆离田,解决了禁烧难题,还可以将秸秆用作发电材料,一举多得。”海南泽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翁启斌告诉记者,通过秸秆捡拾机完成秸秆的收剪和破碎之后,将废秸秆运送至加工点,经过烘干、细粉等环节后将其变成生物质颗粒。而这些生物质颗粒就可以当作发电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5月份以来,海口的水稻田陆续进入成熟期,我们收到的机器作业订单也越来越多。”翁启斌说,不只是水稻秸秆,他们还收集荔枝等农作物秸秆。农机作业订单量逐渐增多的背后,是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新农具”的需求越来越大。

    “通过‘椰城农业’的微信公众号,能够让我们及时掌握了解海口市蔬菜田头收购价格,方便我们种植和销售。”苍东常年蔬菜生产基地负责人黎锦强介绍,通过手机轻轻一点就可以打开微信公众号查看信息,还可以了解当季蔬菜种植的注意事项,这些智慧农业APP就像是“万事通”,是菜农的好帮手。

    如今的海口,牛拉铧口被旋耕机取代,农用手摇喷雾器被植保无人机代替,收割稻谷用上了联合收割机,产品运输也不用再肩挑背磨,三轮车轰轰一响就运到院子里……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的水平也更高,一批有利于与农业生产的‘新农具’应运而生。”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授孟磊说,如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模式日趋成熟。同时还有植保无人机广泛运用在水稻、海口火山荔枝、黄皮、槟榔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为农民带来诸多利好。

    “‘机器换人’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收入也会相应提高。”孟磊说,从会种到“慧”种,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科技兴农造福人民。

    “近年来,海口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等新型农机、农具应用于农业生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成效显著。”市农机安全监理所(市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宽怀介绍,截至2021年,全市水稻机耕的综合利用率达92.85%,水稻机收的综合利用率达93.68%。

    王宽怀介绍,下一步,海口将持续推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机具的配套融合升级,促进农业生产高效化、自动化、绿色化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伴随着田野里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海口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传统农业正插上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翅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行走在海口各地的乡间田野,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和崭新气象。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扬帆搏浪立潮头
   03版:要闻
   04版:关注
   05版:视觉
   06版:民生
   07版:时评
   08版:国内
   09版:国际
   10版:副刊·地理
   11版:文体
   12版:公益
新农具 新农活 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