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作品阳光岛 上一版3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沿着老街静思岁月
废弃在景区 的铁匠铺(外一首)
八月梨枣熟
立秋了
雨中老屋
“笑点”宜低
儒安古韵飘逸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2年8月1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月梨枣熟

    □ 鲍安顺

    那年秋天,文友晓丹约我去乡下摘枣,他说他小时候,看见枣子成熟,就蹭蹭蹿上树,像个小猴子。那枣园,是他外婆家的,他可以尽兴地在树上,摘枣吃枣。因为枣树是外婆家的,况且枣树有刺,那村里的男孩女孩,没有人敢爬枣树,一个个站在树下,眼巴巴地看着他。有一次,他抓住结满枣子的树枝,摇晃着,让几十颗枣子落地。没想到,在地上孩子们争抢枣子时,他坐的枣树枝断了,“嘎巴”一声响,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那些拾了枣子的孩子们,嘴里吃着甜枣,哈哈大笑地看着他,笑得涎水和泪水,都流了出来。

    我听了说,有年我去砀山县,那儿的梨子成熟了,当地老梨农,笑呵呵地把梯子靠在一棵梨树上,一步一步往上爬,伸手将几个大梨子摘了下来,递给了我吃。我没有接梨,迫不及待地往梯子上爬。刚爬几步,我感觉梯子和树枝都在摇晃,吓得我双眼发黑,两腿发软,额头冒汗,趴在梯子上不敢动。那树下的梨农说,别怕,我扶着你呢!我往下看,他双手扶着梯子,那梯子不再激烈地摇晃了。这时,我稳定情绪,小心翼翼地往上爬,伸手摘到一个大梨子,揣进了口袋里。那天,我摘了两口袋鲜梨,吃着自己亲手摘的梨子,感觉格外鲜甜,别说多滋润了。    

    晓丹听了说,南宋抗金名家辛弃疾,在《扑枣图》里描绘:“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那山园里的梨子、枣子熟了,果香随秋风传送,嘴馋贪吃的孩子们,用竹竿偷偷打枣摘梨,不亦乐乎,天真可爱。我听了问他,那诗里写到的梨枣,是梨子和枣子,两种树,两样的秋果?他望着我,愣愣地说,是呀,你怎么说?我说,你不知道,那枣子可以用竹竿打落,梨子不行,掉在了地上,就摔烂了,不好吃了。他听了疑惑地问,那你是说,辛弃疾写错了,是笔误,还是心误?

    我没有回答他,却信口朗诵杜甫《百忧集行》里的一句诗:“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我问他,辛弃疾误了,杜甫也误了?我还说,杜甫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在梨枣成熟之时,频频上树采摘,一日千回,写得情趣盎然。他听了说,老杜写得太夸张了,不用竹竿,一日上树千回,就像李白写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比喻,文学修辞,不能当真!我说,你太轴了,我说“梨枣”呢,用意不在竹竿,更不在小孩子爬树摘枣,管他爬几回呢!我还问他,杜甫诗里的梨枣,也是梨子和枣子,两种树,两样的秋果?他望着我笑,无可奈何地说,我不知道,你告诉我呀,别卖关子了。

    我说农谚云,“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那秋风送爽,秋雨淅沥,山山岭岭的各种山果染红了,润香了,熟透了。我还说,在中国的古诗文里,栗子出现频率很高,常以“梨栗”“枣栗”组合,以示秋果丰硕,天地美食。他听了说,这不就得了,那梨枣,不也是梨子和枣子,两种树,两样的秋果!他还兴趣盎然地说,打枣摘梨拾栗子,果农摘了用筐将,而他更喜欢小时候摘了枣子,装在葫芦瓢,挨家挨户地送。那时的邻里大妈,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客气地回赠他几颗糖果,两三个鸡蛋。

    看他得意洋洋的样子,我说宋代诗人刘克庄也写有:“丹田旧种梨枣,冰柈新摘荔蕉。”那诗里的梨枣,也许正如荔蕉,是荔枝和香蕉,两种树,两样的秋果。可是现实中,真有梨枣树,名叫大铃枣、脆枣、中华大梨枣,在陕西大荔县广泛种植,为枣树中稀有的名贵品种,果实特大,皮薄肉厚,清香甜脆,风味独特。

    我还说,那年我去大荔县,看着那儿的梨枣园里,采摘的人很多,有坐着轮椅90岁的高龄爷爷,80多岁的老奶奶,有青壮少年,最小的是2岁娃娃,那些男女老少,个个兴致勃勃,乐不思蜀。我告诉晓丹,那儿的人,称梨枣为农家树,摇钱树,文化树,旅游树。我说,我看着那梨枣诱人,一个个大大的,一对对红红的,一串串的大梨枣,让我吃了又脆又甜,想着杜甫,念着辛弃疾,还忘不了刘克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自贸港·项目
   05版:西海岸
   06版:国内
   07版:国际
   08版:作品阳光岛
沿着老街静思岁月
废弃在景区 的铁匠铺(外一首)
八月梨枣熟
立秋了
雨中老屋
“笑点”宜低
儒安古韵飘逸